这些年各种民俗文化村,古镇,码头,影视城等旅游景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些经过几年的发展,渐成规模,逐渐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尤其到了节假日,旅游的人更多。但是有些,就逐渐人去楼空,街道空无一人,店铺关闭,门庭冷落车马稀。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各地出现了新兴的市场,其实卖东西的,买东西的还是原来那些人,只是挪了个地方,把经营环境改善了一下,空间更大,管理更方便,分区更集中,交易也更放心。像我们这里有个镇,距离武则天乾陵30里,这么一个乡镇,建了一座交易市场,盖了上百间门面房,搭建了彩钢瓦,让商户和顾客,来这里消费。
市场就在过去的107省道,现在的108国道边,每天车来车往,呼啸而过,路边就是两层楼的商铺,下面一层有卷帘门,上面是窗户。下面是经营场所,上面是住房。但是这些些年过去了,有七八年了,大多数门面房都没有卖出去,从上往下看,卷帘门都没有开,没有人经营。
三六九逢集,一个月有10次左右的集市,平时人们出来赶集,买个针头线脑,老人买旱烟,年轻人买衣服鞋袜,其实现在农村年轻人不多,大多都在外面打工。大多数人来买豆腐蔬菜,坐在街边吃个豆腐脑,油饼,面皮。买个烘焙食品,家用农具,或者厨房用品,还有蔬菜苗子,油炸麻花,甑糕,以及生肉熟肉等等。图中是乡镇集市,既有彩钢瓦,也有小帐篷。
除了这里面,外面也有卖东西的。卖羊的,卖桔子的,卖葱的,还有卖油饼,西兰花,石榴,柚子,菠菜,等等。很多人都是开着三轮摩托车进场,或者停在路边,街两边摆得满满当当,但是逛街的人却不多。桔子很便宜,有卖五块钱4斤,十块钱10斤的,还有卖10块钱8斤的。菠菜一斤1块钱,大葱一斤1块钱。就这么便宜的价格,也卖不动,一天最多卖三分之一。
其实这个市场建造的很大,因为摆摊的少,所以只集中在中间区域,像东北角一带,大片区域还没有水泥硬化。另外西南角大片区域,也没有人摆摊。整个市场,街道空荡荡的,人比较少。摆摊的人多,多到经常把路堵住了,其实顾客并不多。今天父母去卖葱,一斤一块钱,大早去,中午回来,卖了三分之一,加上征收服务费,还有别的损失,平均一斤卖了9毛钱。这还不算吃饭,油钱,还有耗费的时间。
现在人都往东南沿海跑,往大城市跑,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这样一来,市场就冷清得多了。现在已经是农闲时节,街上尚且稀稀落落的,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多。如果到了农忙时节,市场就更是冷清,卖东西的人少,买东西的更是没人光顾。农村总的来说,商品大多都是家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吃的喝的,铺的盖的,穿的用的,所以每天交易额有多少,真是不好说。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因为人口净流出,所以日渐凋敝,就像贾平凹小说《秦腔》里写的那样,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少,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小孩了。玩手机的人,也在网上买东西,骑着电动车,去乡镇取包裹很容易。所以农村线下市场,经营乏力。看看108国道边的农贸市场,门面房大多数没有开门营业,卷帘门都没有开。
农村市场,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多,尤其是农副产品,价格低廉。卖菊花的,一盆菊花7块钱,两盆10块钱,大盆的开得好的一盆12块钱,这是多么便宜啊。大白菜,三块钱2个,五块钱4个。石榴,洋葱,雪梨,还有苹果,等等,都很便宜。原来农民还想着去县城买房,今年水果价格大跌,苹果一斤一块多,刚够成本价,一年白忙活了。肉价30元,鸡蛋跟着涨价,在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只能踏踏实实待在农村了。种苹果,没利润。挖了苹果树种小麦玉米吧,不但不赚钱,而且赔钱,所以只能继续得过且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