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青年报
“平安列车”有望替代地铁安全员
从2008到2022,从奥运支线到冬奥支线,从8条线、200公里到27条线、近800公里……飞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奥运情”、“北京梦”,同时也见证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蝶变。昨天,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总经理助理、运营数据部部长孙琦,北京市轨道公司勘察设计总部主任工程师李亚铁,以及北京地铁公司地铁13号线列车司机廖明,共同做客2022北京新闻中心“双奥之城·看典”直播间,围绕“从北京的地下路过”主题,与市民畅聊北京地铁大发展背后的故事。
北京轨道运营线路数量居世界第一
地铁是城市融入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城市发展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这个“超级大脑”里工作,同时还负责极为复杂的数据运营,孙琦结合奥运会的举办,从时间维度上介绍了北京轨道交通的发展进程,并讲述了利用科技创新赋能地铁服务的成果。孙琦介绍,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开幕当天,北京时间4点38分,奥运支线首班车顺利发出,开启45小时不间断运营,运送观众安全往返比赛场馆。
也是在2008年,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这是当时规模最大、接入线路最多、集成化水平最高的轨道交通管理中枢。通过系统中的行车指挥自动化系统、电力遥控遥测系统、防灾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信号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实时对列车的运行控制、设备状态、售检票情况等进行统一监控、联动指挥、协同调度,保障北京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均衡、有序运营。“轨指中心的运营标志着北京轨道交通由单线到多线再到网络化运营管理的转变。”孙琦说。
孙琦介绍,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这14年里,北京的轨道交通发展可以分两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5年是北京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期,其间新建10条线路,新开通354公里,达到了18条运行线路,运营里程达到554公里,日均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第二阶段是从2015年到现在,这是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7年,新开通9条线路,230公里,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27条,位居世界第一;运营里程达到783公里,位居世界第二。
十号线43个车站都将成为换乘站
孙琦介绍,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在完成初期高质量建设目标后,一直在进一步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乘客服务水平上不断努力。这几年,北京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时间一直在不断变短,其背后是指挥中心和各个运营企业不断优化行车运营组织、提升网路化运输能力的努力,有效缓解了客流持续增长带来的压力。
发车间隔是衡量一个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管理是否科学、设备是否先进、运营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孙琦透露,目前北京地铁共有10条线的发车间隔达到或者小于2分钟,有4条线的发车间隔达到1分45秒,分别是一号线、五号线、九号线和十号线,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十号线为例,作为北京最繁忙的一条线路,其发车间隔从2018年的2分钟优化到现在的1分45秒,每缩短一秒都凝聚着技术人员的极大心血,充满科技含量。
孙琦透露,十号线目前有45个车站,根据规划,未来其中的43个车站都将成为换乘站,按照目前1分45秒的发车间隔,这意味着每辆车要在105秒内完成乘客的换乘和疏散,难度非常大。这一高难度目标的实现主要还是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技术手段对既有线进行改造以不断缩短发车间隔,既要保障运输的安全性,也要保障乘客的舒适性,不能急刹急停。”孙琦透露,1分45秒是目前能够达到的缩短发车间隔的极限,也代表着地铁技术运营的最高水平,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
高科技手段未来将替代列车安全员
在去年开通的冬奥支线即11号线上,雪花形状的顶灯、贴着冬奥吉祥物的车门很有特色。孙琦介绍,这条线路作为智慧线路示范线,实现了对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平安列车产品的落地应用,如创新地把机器视觉技术进行数字化落地,通过音频视频设备替代了列车安全员的功能。这一功能首先可以掌握每辆车厢的实时拥挤情况,通过乘客系统或者APP对外发布,引导乘客有序乘车。第二,该系统可以准确感知车上的呼救、打架等异常行为,第一时间报警或者通知工作人员。第三,该系统可以实时掌控列车满载情况,帮助疫情期间控制车厢安全人数,实现精准化客运组织。平安列车产品在11号线落地应用后,有效减轻了地铁安全员作业强度,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运行效率,未来将在更多地铁线推广。
地铁的高科技还体现在对不同乘客群体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多样化票种服务,如电子定期票方便了短期来京乘客出行,大兴机场线上提供的空轨联运票、电子月票则为商旅乘客、通勤乘客提供极大便利。目前,北京地铁已经创造了一天开行10700列旅客列车,高峰时段有将近800组列车同时在线,一天行走18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46圈。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添加下方二维码,及时掌握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