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
唐太宗时期,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帮助大,还是房玄龄对唐太宗帮助大?
我的观点很明确,在辅佐皇帝方面,魏征不如房玄龄。
虽然我们熟知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而他们俩的故事也被后来的人传为君臣相处的绝佳范例,但实际上,房玄龄和唐太宗之间关系要远远超越魏征,房玄龄对唐太宗的帮助要比魏征多得多。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可以作为证据。
首先,当时房玄龄在唐朝的地位非常的高,李世民对房玄龄是相当喜爱的,以至于什么事情都会先交给他去处理。即便是在外出打仗的时候,也会把他留在朝中处理政事。一个臣子能够被皇帝如此信任,真是莫大的荣幸。房玄龄是一个相当有智谋的人,在帮助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时候,他出了很多的主意。从一定程度上说这,场政变之所以能够成功,房玄龄居功至伟。在李世民打仗的时候,房玄龄是他的心腹和亲信了。
其次,跟随着李世民到处征战,让房玄龄深刻体会到了打天下的不容易。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后,他多次劝谏李世民一定要遵循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为手下的大臣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要提醒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有一点功劳就到处的炫耀,当然也更要注重自己的龙体。不要被美色所诱惑,一定要勤于政事。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下去,房玄龄不仅这样劝谏李世民,而且他也是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因此李世民对他是愈加的信任了,在历史上,像房玄龄这样身居高位还能有如此心境之人,真的是不多了。
最后,房玄龄知道凭借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辅佐皇帝的,于是他又为国家举荐了很多有才能的人。这些人在被任用之后,都作出了不俗的表现,让李世民省了很多的心思。为了表示对房玄龄的感激,李世民多次要求重赏他。然而房玄龄每次都推辞,李世民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奖赏。让自己的儿子娶让他的女儿为妃子,同时又将自己心爱的高阳公主许配给了他的二儿子。这在当时是多么大的一个恩惠,实际上,这更是李世民为了收拢房玄龄的心所做出的举动,选择联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让房玄龄更加忠心于自己。
从地位、对皇帝的劝谏、举荐人才这三个方面来看,房玄龄实在是辅佐唐太宗的一把好手,而他们之间也产生了足够的信任感,我想这才是君臣相处之道,而不是一味的用命令的语气或者说用自己掌握的大权来威慑臣子,使他们屈服。
但这仅仅只能说明房玄龄对唐太宗的帮助大,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房玄龄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不一般呢?这个事情还要从他们之间的一次危机说起,这个危机就是唐太宗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高句丽在唐朝的边疆地带,一直在骚扰唐朝的边境,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他知道攻打高句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为了除掉这个边疆祸患,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
为了让人们见证自己的英勇,他让很多文臣以及史官在旁边陪伴自己,以便于他们随时“捕捉”到自己的风采。但是这样一来中央朝廷就必须派一个重要的人来维持大局,处理政务,这个人自然是非房玄龄莫属了。李世民让房玄龄留在了皇宫,还给了他可以处理一切事务的权力。无形当中,房玄龄的权力也大大增加,因此找来了一些人的嫉妒。
毕竟大家都是为皇帝做事的,凭什么房玄龄却能够受到如此的偏爱呢?因此,有些小人就开始诬陷房玄龄,甚至有一次,有个人声称房玄龄要谋反。在当时,这样的事情可不能小看,但房玄龄是多么聪明的人,他心里明白这一定是有人想要找自己的事,而他却并没有对这个人处置,而是直接把他押往了打仗的前线,交给李世民。而这个时候李世民和高句丽打仗不是很顺利,恰巧他听说房玄龄送了一个人让他去审理,不免感觉有一点好奇,于是就叫士兵把那个人带了过来。
当李世民听说这个人要告房玄龄谋反的时候,二话不说就让人把他拉出去斩了。有人对李世民的行为不太理解,问他为什么不对他审理一下呢?万一房玄龄真的谋反了呢?这就体现了李世民做法的高明之处,前线战事不利,要是在这个时候,怀疑心腹大臣的话,那么势必会让自己陷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即便是房玄龄真的谋反了,那么现在自己也不可能赶回去,反而有可能会让局势变得更加难以收拾。
如果他信了造谣人的话,那么反而是中了别人的计谋。这不仅会让他和房玄龄的关系处在一个紧张的状态,还会让房玄龄感到很寒心,因此他毫不犹豫的就把造谣人杀了。这不仅表现出他对房玄龄的信任,也更加让房玄龄的心安了下来。为了让房玄龄能够安心的为自己做事,唐太宗尽自己的努力去维护他。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和房玄龄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完全信任的地步。他们两个人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非常有默契,一个坦荡,一个明智。
所以,要说起在唐太宗身边,对唐太宗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臣子,恐怕还是要数房玄龄,直言敢谏的魏征只能屈居第二了。魏征主要对唐太宗进行劝谏,但是从对臣子的信任度上,显然魏征还不如房玄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