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两年曲折,今年年初,马甸南村22号楼里的两部“高龄”电梯终于全部换新了!
事实上,在很多老旧小区,无论是更换一部新电梯,还是大修现有的老龄梯,这个过程都可谓步步艰难。其中,楼内产权单位太多引起的协调困难,是电梯换修难题的最主要原因。马甸南村22号楼的成功“破题”,为多产权居民楼换梯难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依据
原产权单位须负责到底
马甸南村22号楼里的两部电梯用了30多年,卡顿、错层……电梯故障频发,历年来小修不断,甚至已经到了无零件可换的地步。
和紧邻的20号楼对比不难发现,20号楼的换梯问题早就解决了,两栋楼最大的区别就是20号楼内仅有一家产权单位,而22号楼内产权单位多达5家,不仅产权单位多,类型也纷杂。2019年,属地德胜街道刚刚接手这一问题时,便发现推进实在是太困难了。一边是159户居民的用梯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另一边是三道“门槛”难逾越,推进工作四处碰壁。
解决电梯大修、更换难题的重任落到了德胜街道安全生产办公室主任王志强的肩上。有产权单位反映,他们的职工在22号楼里仅有几套宿舍房,且基本都已经搬走,房子甚至已经转卖了两三次,已经和原产权单位没有任何关系了。
为了找到明确的政策支撑,德胜街道针对这一问题咨询了专业律师,解开了“死疙瘩”。王志强告诉记者,《北京市职工购买公有住宅楼房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职工购买的住宅楼房、电梯、高压水泵的运行、维修及更换费用,由售房单位承担;《北京市私有住宅楼房管理与维修办法》第五条规定,私有住房公共部位、公共设施维修所需费用,从公共维修基金的利息中支付,不足的部分,可由产权人按各自占有房屋建筑面的比例分摊。
“通过这些条款我们心里有了底,电梯的大修、更换跟原产权单位是一直挂钩的,不是原职工搬走了就可以不管了。”有了抓手,王志强继续和各产权单位沟通,终于和各方达成了共识,这第一道“门槛”总算是走过来了。
方法
通过党建引领解决问题
随着工作的继续推进,更换新梯需要动用公共维修基金,日久年深,5家产权单位的公共维修基金落在了哪里,该如何查询又成了新难题。在5家产权单位当中,还涉及3家央企,更可谓难上加难了。
据了解,市属企业产权单位公共维修基金的查询,通过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查询可知,属地街道可通过协调各区房管局便可以查询;而央企产权单位的公共维修基金,则是落在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只接受产权单位查询,属地街道一般没有办法接触。记者了解到的多个案例,推进工作都止步于此。马甸南村22号楼内的央企产权单位多达3家,难度可想而知。
按照一般思路,这样的情况可由居民向其所在的央企提出诉求,甚至通过起诉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但在老楼里,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住在这里的即便还是原产权单位的职工,大多也都是老人,一来他们没有精力,二来缺乏专业指导。还有老人提到,自己在单位工作了一辈子,真打官司有顾虑。
“产权方要落实主体责任,我们想到通过党建引领来解决问题。”王志强说,当问题再次陷入僵局时,他们以街道安委会和街道工委名义向各央企产权单位党委发函。通过这一办法,楼内的3家央企产权单位也积极展开行动,自查公共维修基金情况,并表示愿意出资更换楼内电梯,第二道“门槛”也顺利过关。
资金
先行垫资解了燃眉之急
经历了几番艰难,马甸南村22号楼的电梯终于有了成熟的施工方案,一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德胜街道联系北京电梯检测所,对楼内电梯进行检测并拿到了检测报告,楼里两部“高龄”梯允许报废。接着,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负责统筹施工,评估、报价、招投标。可是不久,第三道“门槛”突然出现了。
楼里的5家产权单位类型不同,有市属企业、有央企,还有驻京办,各类型产权单位使用公共维修基金的流程差别很大,落实速度也有差异,这笔钱拢不齐,方案就只能“纸上谈兵”。
面对这样火烧眉毛的问题,王志强提出了新的思路:能不能先由街道垫资,5家产权单位后期再还呢?这样就不会耽误工期了。“说句实在话,这电梯这么老了,真出点事,那就不是再讨论谁出钱能找补回来的了。”
王志强的想法得到了街道的支持。去年9月,德胜街道与各产权单位协商后,提出了“记账代履行”的解决方案,本着百姓利益优先、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先由属地街道启动应急资金,进行电梯更换。
今年1月22日,经过两年的披荆斩棘,踢破了三道“门槛”,马甸南村22号楼的高龄电梯终于全部更换完毕。
本报记者 景一鸣 文并摄
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