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远房亲戚家的孩子眼瞅着要毕业了,最近找到叔,想问问北京哪些单位现在还有机会上车福利房。
福利房这事,由来已久,变化颇多,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的,却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房乃国人心中一等一的大事,而国家分房这几个字眼带来的冲击性,不亚于中了千万大奖。
于是历年以来,许多行业和岗位都曾被福利房的风暴吹到风口浪尖,成为个人职业选择的热门关注点。
从曾经的老师、科学家和公务员,到今天的华为阿里互联网大厂,福利房的踪迹影影绰绰,不甚清晰,却充满诱惑。
从免费居住,到免费拥有,再到低价购买,福利房“进化”的背后是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变迁。
为了给亲戚解惑,也为造福读者,叔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北京福利房的前世今生,到底哪些单位有住房福利?
现在还有没有人可以薅到福利房的羊毛?
令人柠檬的福利房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
那些我们眼中和房关系紧密的单位,是否真的有买房优势?
1
当年的福利分房和现在可谓是天差地别,是中国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一种特有的房屋分配方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不论是房子还是人们的心灵都已经千疮百孔,急需重建。
政府从一些资本家和军官手中,收缴了一部分房屋,经过改建重新投入使用,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
随着人口快速恢复增长,加上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需求,房子越来越不够住。
在这个前提下,国家将所有土地和房屋资源全部归为国有,让渡居住权给民众成为唯一要解决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系下,房屋是具有价值的商品,民众需要用货币去购买和交换。
而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系下,政府想出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分房给住户,二是由国家统一拨款给各单位,再由各单位分别盖房。
这种房屋作为一种福利,单位只向所有有权利入住的职工,收取远低于成本价格的租金。有些单位甚至分文不收。
这些公房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分房后员工只有居住权,无法转卖,限制转租。
分房的对象则优先考虑结婚的夫妇,根据工龄和职位高低来安排分房时间和面积。
单身狗在那个年代只有等到结婚才能分到一套独立住房。
那个年代“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的话,听起来很美好,现实却告诉你想做咸鱼没那么容易。
分房困难还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我们刚需上车动辄80平米。
殊不知,因为社会整体资源短缺,那时的人们大多一家三口蜗居在20平米的福利房里。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福利分房制度的短板日益明显。
很多时候,部门之间倾向于利己,大量的土地、资金和产权资源被集中到某几个部门,很容易造成不公平。
房子是个好东西。
拿得到的人自然高兴,拿不到的人就开始想方设法拉关系,长此以往难免滋生污垢和细菌。
同时,市场经济化体制建立后不断深化,商品房市场化已经势不可挡。但福利房并没有就此成为历史的尘埃,在许多住房政策中还可以瞥见它的影子。
2
其实现在国企事业编的“福利房”政策和过去大同小异,但当代优惠房背后承接的经济逻辑,早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现在除了一些教育或事业单位的宿舍,是以单位的名义低价租或者分给职工居住以外,其他房子都得作为商品放到市场中交易。
伴随着商品化而来的,是房子质量以及面积的全面提升。
现在的福利房也许比过去更香了。
目前的福利房其实应该叫优惠房或房改房,大多存在于国企和事业单位中,分房原则还是按资排辈,关系为上。
像中X院、XX研究所,或者一些重要的部委部门,就有分配到这种超低价福利房的机会。
但机会一般集中在中高层领导身上,或者有许多年龄、婚姻、资格的限制因素,想要分到也没那么容易。
同样福利感人的还有大学老师。
学校有地有钱,加上政策支持,教师宿舍分分钟变成可以拥有产权的福利房。
即使没赶上免费分房的老师也不用慌,终身免费租房,超低价购房了解一下。
有人跳出来说,体制内没什么可吹的,他百里挑一进入zy部委外交部,每月工资不到九千,还要每天996。
房子只给五环外公租房,周末还要给领导打杂,食堂也不好吃。
唯一的好处就是孩子的小学初中被单位全包。
然而,国家公仆虽然工资不一定高,但其中的隐形福利,不是一些公司暂时的高工资可比较的。
有位网友自称来自“十五所”,2011年拿到了位于回龙观的福利房。
价格之低,恐怕说出来会让人秒变柠檬精。
他还感慨,一家正规的好公司是可以待一辈子的。
虽然以上的种种,对于一位刚刚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来说略显遥远。但叔觉得,有那么多人走上体制的道路,说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这是一条通往稳定的单行道,只要你兢兢业业,肯做事,会做人,机会就算不来,排队也能排到你。
福利房对于体制内的人们来说,就是一个现在没有,未来总会有的固定福利。
尽管体制内是块是非之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人可以享受到它的好。
“闷声发大财”,老祖宗留下的良言,真正的扫地僧往往都很低调。
3
体制内的人虽然抱怨工资不够高,但对于体制外来说,北京户口、学校全包和福利房实在是可望不可即。
想要不进体制又拿到低价房,也不是没有机会,只要你能在一众大神中厮杀出头。
一些私企大厂作为行业尖端,为了招笼人才,激励员工,也会把房子来作为一种奖励机制。
比如阿里,在杭州、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都有福利房资源。员工购买只需要支付市场价六折。
和国企不同,阿里的福利房主要瞄准中下层员工,员工提供20万-30万首次购房免息贷款,减缓压力。
腾讯也不甘其后,除了租房购房补贴以外,还为满三年的员工提供50万的免息贷款。
还有坊间流传的一个故事,一男子在一家私营企业做部门总监,这家公司早年就在京城近郊拿到大片土地,修建别墅区。
于是这名总监的薪酬里,多了一项可以2千一平购买公司自建房的福利,且五年后产权全部归个人所有。
从而男子一家只花了20万,就拥有了一间北京100平米的大房子。居住环境极佳,有山有水,从此过上幸福中产生活。
了解到这里,叔都不禁柠檬精附体了。
果然越努力越有钱,越有钱越幸运。
既然有这么多事业单位、国企、公务员,或者行业大佬级企业,用各种方式为员工提供谋福利。
那么有一些看起来离房最近的公司买房一定更便宜吧!
比如,房地产公司...
这么想可就有些格局小了,如果举办最惨打工人大赛,有些房地产公司员工可以冲一冲前三名了。
叔早年网上冲浪的时候就看过古早新闻:开发商借公司员工名义贷款买楼。
现在上网一搜,房企员工的抱怨依然不绝于耳。
房企就需要不间断的现金流和良好的信用资质。
所以房子一时之间卖不出去,员工砸锅卖铁也得让销售额好看。
认筹换来的虚假繁荣,让公司可以拿着数据去找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
这样一操作,现金流不就来了嘛。
////////
现在叔可以解答亲戚的问题了。
想要通过“福利”拥有自己的房子,有两条路摆在大侄子面前。
一是磨掉棱角,进入体制。工资不高,生活枯燥,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全貌。
但只要抛弃幻想,老实做人,房子自然会分到手,让你能安心地、长期地为人民服务。
另一条路截然不同。虽然劳神费心,需要厮杀,但只要能力够强,在跳槽中一鸣惊人,让大厂老板印象深刻。
或者潜心蛰伏,用心等待公司中的每一个机遇,福利房不仅能花落你家,还能让奖励成为自我价值的肯定。
能过得舒服,掌握财富密码的永远是少数人,前提是你不仅要能拿到,还要拿得稳。
至于这孩子到底选择哪条路,这恐怕就要看他自己了!
说到底,这不过又是一道“选择自由还是安稳”的老题罢了,最终结果都在自己。
自由or安稳,你会怎么选?评论区展开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