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新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全长2800余公里,途经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份
据新华社电(北)京新(疆)高速(G7)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项目6月30日正式通车,标志着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6月30日,(北)京新(疆)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通车仪式在新疆伊吾县举行(无人机照片)。当日,(北)京新(疆)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项目正式通车,标志着全长2800余公里的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北京
京新高速全长2800余公里,途经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六省份,其中京新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全长约515公里。
该项目段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铁一院等单位建设。中铁建新疆京新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隆星介绍,项目段途经荒漠、戈壁、草原、湿地、山地等复杂地形,极端天气多,施工团队克服高温、高寒、风沙等恶劣施工条件,提前完成施工。
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相关单位兼顾生态环保和地方经济发展。中铁一院京新高速公路总设计师王晓智说,为方便相关区域动物迁徙,施工方共设计62处动物迁徙通道,其中包括两处铁路桥在最上方、动物迁徙通道位于中间、高速公路在最下方的三层立体交叉通道。
京新高速公路是继连霍高速公路之后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公路动脉,其全线通车使得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公路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京新高速公路也是一条霍尔果斯口岸至天津港北部沿线的最快捷出海通道,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焦点
横穿大漠天路新京报一个月推56条视频
6月30日,新京报记者在红色伊吾、胜利峰脚下见证京新高速梧桐大泉至木垒段公路项目通车历史一刻。通车仪式上,当地居民载歌载舞,首发大巴车驶过伊吾收费站,沿着天山脚下一路西行。现场掌声不断,空中升起朵朵烟花,将这特殊的一刻载入历史。
5月31日,新京报视频报道部推出《横穿大漠天路》重磅报道,派出4名记者,从北京出发,沿着京新高速,自驾走过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最终到达新疆乌鲁木齐。黄河、戈壁、沙漠、胡杨林、日出日落,这条路串起了特有的沿途风光和历史印记。
近1个月的时间里,前方4名记者沿路拍摄京新高速地标城市风景、自然风光,挖掘民族团结故事,专访公路建设者、养护者、城市劳动者等,从独特视角、多种角度,沿着京新高速看中国,见证团结发展;后方6名记者构思策划、预埋新闻点、整理海量素材,加班加点产出56条视频。这56条视频中,有电影质感的震撼预告片,有人格化表达的有趣Vlog,有时而振奋时而催人泪下的精彩短视频……正是这次沿途自驾的体验式采访,全面磨炼了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更生动立体地展现了京新高速,使得一条高速路富有了“感染力”。
采访途中,记者驾车经过荒漠、戈壁、草原、湿地、山地等复杂地形,经历了极端天气,了解到在京新高速建设期间,施工队克服高温、高寒、风沙等恶劣施工条件,顺利完成施工;京新高速的修建,解决了乡镇交通难、牧民喝水难、个体户运输难的许多难题,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此次京新高速系列报道中还有许多……
故事1
极端天气积沙厚达1米吃饭时沙子扑面
“吃饭时黄沙就是我的‘配菜’,每天回去洗完澡地上都积了一层沙子。”高靖是内蒙古公路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阿拉善分公司吉兰泰养护所的一名职工,常年与风沙为伴。
在京新高速吉兰泰连接线上,大风带来了漫天黄沙,一群戴着头套、穿着亮橘色工作服的养护人员正挥着铁锨清理路面积沙,一旁还有轰隆作响的大型机械协助清沙。这些奋力防沙治沙的养护人员被称为“高速清沙人”。
“我们养护所人均每年清理积沙近两万立方米,相当于600车左右渣土车所装载的量。”高靖介绍道。京新高速途经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是世界最长沙漠高速公路。在沙阻严重的路段,路面积沙易造成交通安全隐患,防沙和治沙是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的重点。
不管白天黑夜,不论严寒酷暑,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清沙第一线。有时候他们白天刚清完沙,晚上沙尘暴突然来袭,他们就在沙尘暴过后连夜巡查和清沙,不管凌晨几点都要保证道路安全畅通。高靖遇到过极端天气,路面积沙厚度大约有1米,得花好几天才能清理完毕。他打趣道,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清沙间隙吃饭时,黄沙常常扑面而来当“配菜”,大家回到宿舍洗澡时,地上都会积一层沙子。
除了清理路面积沙积雪,养护人员还需负责维护防风固沙设施。目前防风固沙设施包括高立式沙障、固沙方格及绿化种植。高立式沙障的主要作用是挡住风沙,养护人员需要定期清理沙障附近的沙子。固沙方格是由2米长的黑色沙袋依次摆放成“田”字形,可以固沙锁水,有利于植物生长。沙袋由土工布制成,可以保存20年左右,边沿留有穗子,起到扰乱气流、减少路面积沙的作用。
养护人员还在固沙方格内种上梭梭树、花棒等抗旱耐盐碱的植物,改善沙漠环境。“这件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十分辛苦,但是大家都将这些植物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呵护,看见成活率高了心里高兴。”曾参与京新高速建设的吉兰泰养护所所长袁野,看着如今越来越大的绿植面积,不禁感慨万分。
故事2
施工人员朝家的方向磕头祭奠父亲
中国中铁承建的临白2标段全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境内,全线穿越戈壁、沙漠、无人区。孙玉国是原中国中铁京新高速公路总承包管理部总经理,在他负责的管段,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声音略有哽咽,缓缓地说出2个人。第1个人是一位年纪较大的管理人员,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了,但他在施工现场走不开。白天工作忙,晚上下班后,他独自找到一个空旷的地方烧纸,他将打印纸揉一揉烧掉,然后跪到荒郊野地冲着家的方向嚎啕大哭,一边磕头一边说“老爹孩子不孝”。第2个人是一位年轻小伙子,他毕业后被分到京新高速项目上,他谈了一个女朋友是空姐,每次到了一个时间点,男孩无论再忙,他都会放下手里的东西,走出门外,向天空挥手。原来,两人约定,当女孩乘坐的飞机飞过这里时,男孩就在下面挥挥手,以此来纪念两人的爱情。
故事3
从人迹罕至到游客找镇书记订酒店
京新高速白明段穿过马鬃山镇,如黑丝带的高速公路将这个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地区与外界连接起来,彻底改变了马鬃山镇交通“死胡同”的局面。
李金凤家在镇上经营着一家超市和一辆客运大巴车,小超市不大的空间被商品快递堆满。“我这个小超市,客人一多,过道里都是人。”李金凤谈起交通带来的变化感受颇深,初来马鬃山时住窑洞,如今镇上小楼房拔地而起,小镇的发展让她尝到了甜头。李金凤说,五一旅游旺季,游客们沿着京新高速去新疆、去北京、去敦煌,这是京新高速修通前不曾见到的景象。
“如今百姓出行方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之前几乎没人来马鬃山旅游,但现在还有人打我电话订酒店。”马鬃山镇党委书记卫红介绍。旅游人数的增多,让这个边境小镇的宾馆爆满,房间供不应求。交通的便捷,让当地的牧民生产生活发生了变化,牧民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思维也随之改变。
原本人迹罕至的边陲小镇,如今承担起京新高速上重要的中转站的角色,藏在戈壁草原上丰富的社会人文和旅游资源也逐渐被开发,马鬃山的牧民们将骆驼养成了这片戈壁草原上一道独特“风景”。2002年卫东国从肃北县水务局局长岗位上退休,2017年他和村里的牧民创建合作社发展骆驼产业,目前已经养了170多峰骆驼。“京新高速一通,这个地方就活了!”卫东国说,之前骆驼产品因为没有路,销售很受制约,现在交通便利,不少商人会专程来收购产品,节省了牧民的运输成本。截至2020年底,马鬃山镇实现一产增加值2580万元,牧民年人均纯收入29780元,全镇骆驼饲养量达到5200峰,骆驼产业已逐渐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新型产业。
A10-A11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丁雪健陈丝柳田昊文李淑怡王星童郭奕瑶程龙蒋鹏峰杜梦媛吕文君王金淼李阳
A10-A11版图片/我们视频(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