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决策层针对房地产调控密集表态,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 " 房住不炒 ",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中央和有关部门两度召开房地产座谈会(7 月 24 日、8 月 20 日)。监管部门采取措施控制房企有息负债的传言也不绝于耳,如要求银行收紧涉房贷款、设置 " 三道红线 " 和 "85% 借新还旧比例 " 限制房企发债规模等。新一轮房地产融资收紧已在酝酿之中。
上半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巨大,房地产行业再次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土拍、投资、销售的快速恢复对近期经济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上述背景下,如何看待监管可能进一步收紧房企融资端?内循环战略之下,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又要如何把握?
疫后房地产基本面恢复较好,为调控政策提供空间
一方面,二季度国内新冠疫情逐步消退,中国经济步入修复通道,GDP 当季同比回升至 3.2%;其中,房地产依旧作为主要驱动力之一发挥了关键作用,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市场销售也回归正常水平、土地市场热度不减。另一方面,近期总体向好的基本面状况,也为决策层和监管层继续实施房地产调控、防止金融脱实向虚、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投资表现亮眼,土地购置费带动作用大。2 月的低点之后,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迅速恢复、已于 6 月回正;7 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升至 11.7%,在所有投资分项中表现最好,对整体投资和内需的恢复均起到较大作用。
其中,二季度货币政策极度宽松、贷款利率总体下行使房企拿地热情相对较高,100 城土地成交数据总体上行,土地购置费对近期房地产投资回升的带动作用明显更大,1-7 月累计同比增长达 8.5%。如未来融资收紧对房企拿地产生影响,建安工程设备有望接棒支撑投资,但当前仍处于恢复之中,1-7 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增速为 -4.5%。
销售恢复正常,一线城市表现更加强势。二季度以来,疫情期间压抑的购房需求开始释放,央行调降 5 年期 LPR 压低房贷成本、进一步刺激了需求。截至 7 月商品房销售已基本恢复正常,统计局数据显示当月销售面积同比增长 16.6%。
分城市线级来看则呈现出一定结构分化特征,一线城市表现明显更加强势。数量方面,30 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显示,截至 6 月一二三线城市成交面积当月同比均已回正,但随后二三线城市有所下滑,一线城市则继续加速上行、8 月商品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预估值高达 32%;价格方面,70 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显示,一线城市今年保持加速上升态势,二三线城市则增速明显放缓,全国普涨现象不再、未来分化将成常态。
融资持续收紧,监管剑指房地产挤占实体金融资源
去年 5 月,为降温土拍市场、整治房企融资乱象,银保监会曾印发《关于开展 " 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 " 工作的通知》(下称 "23 号文 "),其中涉及诸多规范银行和非银(信托)地产前端融资的内容。今年引发监管关注的,是部分实体贷款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导致部分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例如,前期深圳房市火爆、引发贷款投向担忧,央行深圳中心支行向辖区各商业银行下发通知紧急自查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情况;违规信贷作为首付进一步撬动按揭,6-7 月全国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史上首次连续两月超 6000 亿,深圳、宁波等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迅速。
上述背景下,7 月以来房价涨幅较大的部分城市已陆续出台了更严格的限购政策,从需求侧进行调控;近期监管再度收紧融资、着手控制房企有息负债规模,则是从供给侧进行调控。8 月 20 日住建部、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规则尚未公布、但被认为与之前市场所传的 " 三道红线 " 规则(按照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三个指标将房企分档进行有息负债规模管理)密切相关。此外,其他监管传言也不绝于耳,如要求银行收紧涉房贷款、" 地产债不能按照全额度发新还旧,银行间市场按照拟还旧债的 85% 规模发新债 "、" 调减房地产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 " 等,部分已得到市场机构证实。
总体而言,近几年房企融资政策持续处于收紧状态,均是出于决策层对房地产过多占用实体金融资源问题的关注和担忧。去年 6 月陆家嘴论坛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表示 " 一些房地产企业融资过度挤占了信贷资源 ",今年 8 月在《求是》的刊文则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尤其今年疫情冲击之下 " 六保 " 成为重中之重,监管层持续收紧房地产融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金融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实体领域,促进经济修复、纾困中小企业。
房企资金面紧平衡,现金流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融资持续收紧之下,应密切关注房企资金链状况。我们对房企重点融资渠道的近期情况进行了观察。具体如下:
房地产信贷增量空间不断收窄。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和预收款增速在二季度均有较大回升,但总体水平仍不及去年。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倾斜,房地产部门获得增量信贷资源的难度不断加大;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 年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 45%%,2019 年三季度降为 33% 左右,今年 1-5 月已下降至 25%;上述背景下,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持续下行,今年 6 月末为 13.1%,不足 2016 年 12 月峰值水平的一半。
非标融资持续压降,房企信托融资渠道受限。过去几年,房地产在所有信托投资领域中占有绝对优势,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其他领域的金融资源,根据用益信托网的统计数据,2018 至 2019 上半年集合信托中平均 40% 以上(按成立规模)投向为房地产,2019 年 6 月一度超过 44%;随着资管新规的实施以及 23 号文对房地产信托融资的限制,这一数字在今年 7 月已降至 25% 左右。今年 1-7 月,房地产集合信托发行规模同比下滑 11%,压降效果极为明显;与此同时,投向为工商企业的集合信托成立规模增速显著上行,1-7 月较去年同期增长 168%,疫情冲击之下,非标领域显著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房企发债好于去年,但未来增量受限、海外债到期压力巨大。信托融资收缩与货币宽松之下,今年房企境内债务融资(信用债 + 企业债)明显好于去年,wind 统计口径显示 1-7 月累计净融资额超过 1800 亿元,去年同期则为 450 亿元;但在 3、4 月份的放量发行之后,净融资额显著下降、基本以借新还旧为主;截至 8 月 24 日,8 月当月净融资额大幅负增 238 亿元,或与近期监管开始限制房企债务融资规模有关。海外债券依然是房企融资的重要来源,粗略统计,截至 8 月 24 日房企美元债发行量为 463.95 亿美元,规模依然较高但已低于 2019 年同期 569 亿的峰值水平,应与去年发改委限制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有关;按照目前的发行数据统计未来到期规模,2020、2021 分别高达 352、515 亿美元,显著高于以往年份,海外债务在房企债券融资中占比不低,到期压力的迅速攀升对房企资金链是一大考验。
近几年房企贷款、债融、非标等融资渠道持续持续收窄,使得其现金流更多依赖销售回款,实际上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 1-7 月以预付款、按揭款为主的其他资金占房企资金来源比重达到 52%,且这一数字在 2016 年之后就保持在 50% 以上。在趋严的监管环境之下,房企资金链的持续性,更加取决于其高周转模式的稳定性,这对于广大中小房企是一大考验;此外,一旦未来因房价过热导致监管再次收紧房贷政策,上述紧平衡状态可能被打破,进而引发信用风险。
内循环下的房地产调控方向研判
当前,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发展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旧存在,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仍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本次新冠疫情冲击之下更体现了这一点。
7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度强调 " 房住不炒 ",同时也提出 "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未来的房地产调控思路应在解决结构性矛盾、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框架之下理解和把握。
一是重视房地产对于投资和消费的短期拉动作用,以房企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配合消费券等手段放大房地产相关居民消费,加快疫后的经济修复进程。二是继续通过打击房地产融资乱象,降低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确保有限信贷金融资源能够流向实体领域,尤其是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采用合理措施控制房企负债规模、防范房地产业高杠杆风险,针对不同企业、地区差异化施策,避免通过一刀切手段,打破企业资金面紧平衡状态,进而引发监管风险。四是继续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差异化调控思路,保障重点群体需求,加快推进 " 租购并举 " 的住房制度。五是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加快户籍、土地、收入分配等制度改革,推动房产税适时落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中长期预期。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 中国经济网 作者:京东数科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沈建光,京东数科研究院总监朱太辉,京东数科研究院研究员张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