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
最近我身边好多父母和教育界的媒体朋友都在讨论学区房的事儿。
起因是北京西城区教育委员宣布西城区将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这也意味着,北京城六区全部实现了“六年一学位”、“多校划片”。
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多校划片”的意思,就是不再对口入学,而是随机派位,孩子入学家附近好学校、普通学校的机会是均等的。
这也使学区房的价值,跟着大打折扣。政策颁布之后,很多媒体都在用“学区房凉了”“别了,学区房”这样的形容。
看上去是北京一个城市的事儿,可教育部这么多年也一直在强调:
“各地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群众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稳妥推进多校划片。”
从大方向上看,未来其他城市很可能也会推广这种做法。
而这两天上海的一则新闻,跟北京的新闻一起看,似乎也更是能看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
民办学校的“面谈入学”环节被改为了“摇号入学”。
也就是说,民办学校将不能通过“面试”自己选择学生,所有报名参加摇号的学生,上与不上全凭运气,大家机会是均等的。
政策的改变,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但没想到,有些学校是先坐不住了。
上海名校——民办华二初级中学就直接在校方的推文中,从父母实力、家庭条件、孩子成绩几个方面分析,让大家“掂量掂量”自己和自家孩子的实力,够不够格参与“摇号”。
全篇字里行间,看不到“有教无类”的理念,反而满是优越感和市侩之气,有妈妈吐槽说,这是“逼疯”部分家长的节奏。
虽然文章不久之后被删除,学校也发文道歉,承认自己“严重背离了义务教育招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些“筛选标准”似乎并不是独它一家。
华二拿到台前的这些“潜规则”,也或多或少的在很多地区的“好学校”中存在。
潜规则一:父母站得越高,孩子起点越高对于华二,上海的父母可能了解得更多一些。它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下属的民办初中,这所学校在上海所有初中里,排名是稳居前十的。但学校的第一个“筛选标准”,谈的不是学生,不是成绩,而是给家长提了一个要求,让大家要跟身边华二家长问问“家校合作”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也就说,学校的很多课程以及很多课外活动,不仅有老师的努力,更是离不开家长团队的配合。很明显,学校不仅要求家长对学校的事情付出大把的时间,还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能力。其实这类的“家校配合”,在很多地区也并不少见。之前北京海淀某小学的一位家长,就因为孩子科技课题作业,直接安排了两位飞行员,把一架真的直升机开到学校。这位家长在记者的采访中说到:“首先这件事情是应校方邀请,我们以公益的形式配合完成这次学校的科技节活动。因为刚好有个课题是直升机的原理,我是做这个行业的,我可以用我的能力,让这些孩子有一次亲身接触直升机的机会。而且也不是我开过去的,是我公司的两名机长。(现场)飞行员给小朋友们上课,讲解直升机的原理,很简单的为了孩子了解直升机、了解这个行业……只是为了孩子,把这个科技节活动做得更真实。”这个新闻出来之后,当时有不少人评论说这个爸爸在炫富。但更大的可能是,这也许真的只是他的一个“举手之劳”,是像给孩子买一本科普书一样正常又日常的事情。曾经网上还流传过这样一条朋友圈截图:
我们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都在为教育公平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是一个孩子的起点。教育,早已经不再是孩子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事情。董卿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强大和优秀,能够很大程度上,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
潜规则二:寒门可以出贵子,但金钱依然重要华二的推文中,有段话是备受争议的。文中写到:
平心而论,带孩子去几次迪士尼、看几次演出,定几套校服,乃至出国比赛,对很多家庭来说,已经不算很困难。甚至华二每学期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大概是两万左右的价格,被一些家长看做是“良心价”。可是必须承认,文章提到的资金部分,依然是一道不低的门槛。9年义务教育虽然免费,但孩子的优秀的成绩、孩子某一方面的特长、孩子的见识,很多都跟金钱相关。
曾有媒体统计过明星家孩子的学费:李湘女儿王诗龄上的是一所语言国际学校,纯英文教学,学费在17-22万元;奥运冠军田亮的女儿,就读的学校,学费也高达18万;贾乃亮和李小璐的女儿小甜馨,读的国际幼儿园学费就在19-24万;而黄磊女儿多多的学费,也在每年20万以上……绝对不是说让孩子去贵的学校、给孩子报贵的补习班,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越是在教育上舍得投资的家庭,越是容易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
潜规则三:好学校,都很在意好学苗华二的师资力量很强大,将近7成的教师,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等985高校,推文中也写道:
还提到“在第35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斩获172项奖项,排名全市初、高中TOP1。”
这样的学校,不得不说对绝大多数父母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每个家庭,都会竭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希望孩子能跟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能跟有能力的同学一起进步。但是学校也明白的表示:“我们当初选择生源的时候,是有意识地做过筛选的,这一切并不是零起点,有基础的学生招进来,然后再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引导……”
很明显,之所以会有这篇推文,也是因为 “不准名校掐尖他们急了”。摇号入学,让这些学校无法在继续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优秀的生源。而一旦失去这些本身就基础好,能力强的孩子,学校的升学率会是重大的打击。学校最希望的,是孩子自己有比较好的基础,最好老师一点拨,就能触类旁通,进步飞快。而这类基础好的孩子,可能有极少部分是天生,大部分,都是父母日积月累用心血培育的。华二在推文中举了个例子,“一份试卷订正,一个星期做好,不多吧?但是你看看我们要求的质量。”
从模糊的图片中,也能看到字迹清晰和条理清楚,而这仅仅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孩子从普通到优秀,都是数不清的点滴和细节堆积起来的。可能是从出生到幼儿园阶段每夜不断的绘本;可能是一年365天,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的特长练习;可能是从幼儿园到初中,每一次作业的用心订正……去年广西理科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采访中坦言,“监督过程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
好学校或好老师,只能是向更好的方向引导孩子。而真正造就孩子,让他成为好苗子的,还是孩子的父母。
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文章,里面把父母分成了5个层次:✎ 第一层次: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次: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次: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 第四层次: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次: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其实第一层到第五层,每一层对孩子都很重要。就像那句话说的,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父母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孩子才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到更辽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