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组合构建坚持“新兴+周期”成长的选股框架,自下而上,产业视角分析公司中长期成长曲线和价值创造能力,选择能够实现“长期成长”的优秀公司;大体上,分两部分:(1)高成长方向,未来长期维持高增长的大赛道,结合优秀的企业家,基本上是诞生大市值公司的必备条件。(2)周期成长方向:行业自身有周期波动,但发现一些优质公司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二次成长潜力,景气低谷,价格较低,反而是积极研究和布局的窗口。
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总体上是所谓的核心资产与非核心资产(周期、小盘)之间的再平衡:即过去5年,涨幅较强的核心资产或者茅指数,阶段性高估后,需要消化估值,过去5年涨幅落后甚至下跌的周期、小盘股,在基本面阶段性改善,估值较低,今年出现较大上涨。这个反应在指数上就是,今年以来中小盘占比高的中证500、中证1000表现大幅优于沪深300、上证50,市值因子成为主要决定因素。
我们认为,目前两者的估值差已经大幅收敛,再平衡应该接近尾声,个股挖掘会重新成为获取阿尔法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仍然是着眼未来,去伪存真,深度挖掘,寻找那些能够实现长期成长、创造价值的优秀公司。这半年多,随着覆盖和投资范围的扩展(主题基金-全行业基金),我本身也在经历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行业各种风险暴露反而能够使得自己更加全面和深入认知,减少盲区,更好地做好组合管理。
下半年以来,短期的国内疫情反复、教培整顿、互联网监管、房地产调控等对经济整体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看到政府的对冲调节措施后续可能会跟上,此外尽管有这些短期波折,但国内疫情控制给力,经济的大环境仍优于外部,制造业代表的出口仍强劲,国内总体产业竞争力在提升。市场预计仍会延续这种震荡,通过结构的调整来收敛估值差,最终能够使市场整体估值达到合理水平,这样有利于后续的市场长期表现。
总体上,我们的投资框架和思路,还是着眼中长期,不会单纯按照短期总量或是风格去做轮动式、博弈式投资。还是坚持长期成长的理念,在短期波动中找出那些兑现长期成长的好公司,符合大的市场空间、可持续的竞争力和优秀的管理层这样的标准。例如新能源、智能驾驶、半导体、创新药、饮料等。正如前述所言,过去半年多,是自己行业覆盖和能力圈拓展的过程,在做加法的过程中,也付出了一些学费,后续计划在整体的投资框架内,适度做些减法,聚焦优势领域,给持有人带来更好的回报。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的观点和判断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或实际的投资结果。本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其中的观点和判断不会发生任何调整或变更,且不就材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基金产品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与管理,销售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风险管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