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顾脱口秀】偷吃?误会大了

发布时间: 2022-01-27 19:58:58 来源: 市场资讯

原标题:【投顾脱口秀】偷吃?误会大了来源:国泰基金

万万没想到:

全网喊破嗓子的“偷吃”,误解居然这么深!

2021·GTFUND

小泰暗中潜伏各大论坛,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当基金净值涨幅不如人意,这些不明觉厉的词汇就会在留言区中高频出现,比如“基金经理偷吃“,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小泰特别理解基民们的这种心情,尤其是当你看到基金持仓股红了一片,涨幅却只有0.6%,甚至有时候当日估值是涨,实际净值却跌了,一定心中疑惑:中间的差价去哪儿了?是不是基金经理做了手脚?

今天,小泰就带着大家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门道。

01

 基金经理能不能偷吃?

小泰在此不得不郑重向大家解释下,基金经理偷吃的可能性已经从物理上隔断了,因为他根本就碰不到钱!

表面上看,大家把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基金经理的自由操作空间非常大。但实际上,基金经理对资金只有管理权,是无法直接接触资金的,而资金一般由银行来保管。

每只基金都会设立管理人(基金公司),也会设立托管人(一般为第三方商业银行)。为了我们保护投资人的利益,管理人与托管人之间是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关系。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管理人与基金托管人不得为同一机构,不得相互出资或则持有股份,有任何连带关系。

而我们所纠结的基金净值是由谁来核算的呢?其实,这项工作也是由基金公司与托管人分别进行的,只有当核算的基金净值数值完全一样,才能对外公布;并且基金净值的核算工作也是有相关监管的哦。

02

为什么你总觉得被偷吃了?

这样看来,基金经理“偷吃”、基金净值作假的可能性排除了,那为什么还总有基民觉得被“偷吃”?其实,这可能是由于净值与估值之间的误差所造成的错觉。

这里,小泰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基金的净值估值一般是由互联网代销机构来完成。它们通过基金在上个季度末公布的前十大重仓股的涨跌情况,对基金资产净值与基金份额净值进行计算评估。而由于每个平台底层计算方法不同,也会出现同一只基金在不同平台上估值也不尽相同的情况。

那净值与估值之间的差异来自于哪里?

一般来说,有以下两个原因:

估算时只考虑了十大重仓股

前面提到,对于互联网代销平台来说,能获取到的权威公开信息就是基金季度报里公开的重仓股情况,但前十大重仓股的占比有限,这就导致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的波动情况不能被估值反映出来。

另外,不同基金的投资风格策略也不大一样。有的基金持仓较为集中,也有的基金为了降低风险,会选择分散持仓,这就表现在前十大重仓股在基金总资产所占比重不高。比如国泰聚信价值优势混合C(000363),根据2021年三季度报,它的前十大重仓股加起来占基金总资产的46.3%,不足50%。对于这类基金来说,估值的误差也会相对更大。

(图:国泰聚信价值优势混合C 前十大重仓股,数据来源:基金2021年三季度报。以上仅作为示例引用,不构成基金和个股推荐、不代表当前持仓。)(图:国泰聚信价值优势混合C 前十大重仓股,数据来源:基金2021年三季度报。以上仅作为示例引用,不构成基金和个股推荐、不代表当前持仓。)

重仓股公开信息存在滞后性

季报披露的基金持仓情况是有一定滞后性的。基金每季度末的基金持仓情况,一般要间隔一个多月才能公开披露。比如在10月初,3季报还没出来,互联网代销机构仍是按照2季报的持仓数据来估算。期间,基金经理也会随时根据市场行情,进行调仓换股的动作,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实时披露啦。所以季报所披露的只是季度末固定时点的静态数据,但距离季报越近,估值越准,参考价值也就越高。

小泰不得不说,基金估值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也不能保证完全准确,确实也是情有可原,并非人为刻意的哦,还是建议大家理性看待基金估值的作用。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趋势下,“偷吃”这种事发生的概率就更加微乎其微啦。

风险提示:上述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