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明显回落,环比大幅下降14.3个百分点,降幅明显。
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0年2月份,受疫情影响,中国制造业PMI为35.7%。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36.3%、35.5%和34.1%,比上月下降14.1、14.6和14.5个百分点。从分类指数看,构成制造业PMI的五大分项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之下。
作为反映经济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2月制造业PMI下跌明显,分项指标全线下挫,这反映出什么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未来PMI指数回弹的可能性有多大?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围绕此次PMI大幅下降的原因采访了多位专家,听听他们如何进行详细解读,对未来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哪一方面有望先行回暖又有怎样的分析。
非制造业PMI降幅更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构成2月份PMI的各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为27.8%,比上月下降23.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29.3%,比上月下降22.1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为33.9%,比上月下降13.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31.8%,比上月下降15.7个百分点;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32.1%,比上月下降17.8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五大分项指数均处于大幅回落状态。
除了制造业以外,2月份非制造业PMI的降幅更大。
据统计,2020年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表明受疫情冲击,非制造业经济总体回落明显。
从行业大类看,仅有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业务总量继续增长;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活动指数虽位于收缩区间,但明显高于服务业总体。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6.6%,比上月下降33.1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刘学智表示,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甚至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官方制造业PMI此前的低点处于2008年11月,为38.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只是部分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受到较大冲击。这次疫情呈全国性特征,导致停产、停工、停学以及居民生活停摆,短期冲击是全国性和全面性的。”
“进口指数下滑是暂时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制造业PMI当中,外贸领域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较上月下降20.0和17.1个百分点。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9年2月~2020年1月,出口订单指数介于45.2至50.3的区间范围内,而2月份直接由上月的48.7大幅下降至28.7,跌幅为20个百分点。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张德礼表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从上月的48.7大跌至28.7,是由于疫情海外扩散主要发生在2月下旬。“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的大跌主要是因为国内生产暂停后,海外客户出于对供应能力的担忧而减少自中国的采购。”
张德礼认为,疫情在海外的扩散对新出口订单的影响在3月还将继续体现。考虑内外需可能面临同步回落,导致产成品库存累积、产品降价,经济或再次进入被动补库存。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跌,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停工停产,物流暂停,之前的订单交不了货,必定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进口指数下滑我认为是暂时性的,还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了,许多企业还没有复工复产,内需自然是下跌的。”白明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认为,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下降20个百分点左右,短期看,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存在订单取消、延迟交货等情况,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和多项政策的扶持,这些困难有望逐步缓解。
“但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无可替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不会改变。”陈中涛强调。
2月27日,商务部召开网上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外资司司长宗长青表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重要地位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当前也并没有出现供应链、产业链因疫情影响向国外大规模转移的现象。
3月份PMI大概率反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解读2月制造业PMI时表示,采购经理调查显示,大中型企业3月底复工率将升至90.8%,比当前上升11.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为94.7%,比当前上升9.1个百分点。
赵庆河强调,近期针对疫情出台的减税降费、金融服务、租金减免、稳岗就业补助,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渡难关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将有效缓解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困难,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步伐,预计3月份我国采购经理指数将会改善。
聚焦外贸领域,白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后,一方面会拉动内需,提升进口指数,另一方面,随着物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恢复,也会大大缓解订单延迟交货的现象。
“当然,稳外贸的关键在于培育内生动力,短期的政策刺激会有效果,但要恢复外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还需要市场自身动力的恢复和完善。”白明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发现,2月9日以来,各地开始陆续启动复工,在做好防护工作的同时,对于非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有序地保证务工人员安全返工,推动当地企业复工。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近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经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经超过70%。
民创控股集团首席经济官、研究院院长周荣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前期疫情防控的影响,严格实施了包括交通全面管制、限制人员流动等一系列措施。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经济“稳增长”逐渐回归政策重心,按照分区分级的要求,有序推动中低风险地区复产复工,也就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周荣华表示,由于下游的电网、基建以及地产等行业的复工相对缓慢,使得上游部分相关行业的库存持续积压。后续随着房地产销售和基建施工进度的加快,以及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供需矛盾将逐步缓解,相关行业的景气度也将受到提振。
“从终端需求来看,楼市销售与服务消费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格局。在疫情的影响下,房地产线下销售活动受限、债务压力较大的房企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电影、餐饮、旅游等休闲服务业由于整体开工率依然较低,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尚未出现改善的迹象,预计疫情对消费服务业的抑制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周荣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