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宏赫臻财
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的特性,使得规模经济成为可能。大规模生产商可以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上,使单位产品成本低于小规模生产商,从而可以将售价定在小规模生产商无利可图的价格上,通过让利买方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份额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生产量的进一步扩大和成本的持续降低。
这种特征,同样被造假者利用来美化报表。让我们举个简化例子来展示加大生产对当期营业成本和利润的改变。
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公司上年初存货为0。上年全年生产并销售了品1万件,总生产成本为2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000万元,可变成本1000万元(即每多生产一件产品,需增加成本1000元)。单件产品成本为2000元,出厂价4000元,毛利率50%。
今年市场没有变化,预计销售量还是1万件。公司管理层出于某种目的,意图美化利润表,于是决定今年生产2万件。多生产1万件产品,增加投入1000万元,合计成本3000万元,其中固定成本1000万元,可变成本2000万元,每件产品平均成本1500元。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公司今年还是销售了1万件,出厂价依然是4000元,然而单件产品的成本由2000元锐降为1500元,毛利率从50%提升为62.5%,毛利润增加500万元,增幅高达25%。财报数据展示一幅企业深化管理,内部挖潜,大力降低成本,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只须加大生产并将多余的产品堆积在库房里,利润居然就增加了。奇迹是如何发生的?奥妙在于公司通过提高不必要的生产量,将部分固定成本转移到堆积在库房的新增存货里,降低了当期销售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利润。
但这个利润增加,是以存货增加、当期税收增加为代价的数字游戏,是实实在在的自欺欺人。丢开报表看实质,企业的价值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可能因存货积压带来存储成本增加、减值准备增加,甚至会因产品过时而产生存货价值归零的风险。
因而,毛利率的提升,既有可能真的是产品竞争力提升或生产成本下降的表现,也可能是产品库存增加造成的。如果是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可能伴随着产品在市场的旺销或提价;如果是生产成本的下降,则需要了解同行业是否有近似水平的下降。
如果仅仅是因产品库存增加造成毛利率提升,投资者就需要警惕财务欺诈了。这种现象通常在固定成本较高的行业多发,但固定成本低的行业同样可能出现。一某白酒企业2014年半年报,就展示了这样的操作。
---唐朝,《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新准则升级版)
其他投资类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