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投资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常识”——访上海钦沐资产合伙人于洋来源:上海证券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这首《临江仙》描写过去三四年来的市场表现,是再合适不过了。突如其来的牛市,前所未有的外部不确定性冲击,再到2019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市场风云变幻。不少名噪一时的投资明星变成了一闪而过的流星,只有少数基金经理能把握市场脉搏,表现抢眼。
上海钦沐资产合伙人于洋就是把握市场脉搏的佼佼者。在3年公募生涯中,于洋投资业绩出众。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13日,于洋任职富国精准医疗、富国新动力基金经理以来的业绩回报,双双居同类基金的第一名。
过去3年优秀的业绩,给于洋的公募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而作为同行眼中“极具天赋”的基金经理,于洋私募生涯的全新之旅才刚刚开始。
没有传说中的独门秘诀,也没有形而上的投资哲学,更多的是独立的判断、坚守常识的信心、敏锐的市场感觉,以及“滞后满足”的心境,这是“奔私”不久的于洋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在于洋看来,长期稳定收益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对常识的尊重,在今年市场结构性行情愈发极致的背景下,顺周期板块的性价比显著提升,行业轮动或许是今年获取超额收益的最佳方式。
“投资要学会止盈”
2020年6月,在股市颇为火热之际,于洋从富国基金离职,正式告别公募生涯,随后与前百亿级私募研究总监成立了合伙私募——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从大型公募基金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到只有十几名员工的私募合伙人,于洋最初还有些担心,会缺少买卖双方服务,但现在看来,他很享受目前的状态:不考虑相对排名、专注于绝对收益,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频繁地调研、跟踪个股,静下心来深入研究。
“以前在公募时,拥有更多的研究资源,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放在资产配置、追逐相对排名上。虽然也很忙碌,但研究个股的时间很少,同时还会被相对排名裹挟,不得已做出有违常识的决策。”于洋坦言,如今他能够深入研究个股,同时专注于绝对收益,更好地进行止盈。
在于洋看来,资本市场上长青的松柏,比昙花一现来得更加持久美丽,因此他非常厌恶大幅度回撤。
“个股或者某个行业泡沫化的过程,是投资人收益最为丰厚的阶段,同时波动幅度也非常大。这部分收益我并不擅长把握,而是尽量多去布局估值较为合理或者在理解范围之内的板块及个股。”于洋直言,知止而后有定,恰到好处的止盈能够降低组合波动率,优化客户体验,获得较为稳健的长期业绩表现。
那么,如何实现在左侧卖出正在集聚风险的个股呢?于洋的回答只有四个字:理解常识。
于洋举了一个例子:“从去年底开始,大家都对军工和新能源板块非常乐观,其涨势也颇为迅猛。但当新能源板块股价反映了2030年的业绩预期时,你就应该警惕了。因为根据常识,投资者不可能买入某只新能源个股到2030年,只为获得20%-50%的收益率,所以短期卖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另外,于洋表示,对于回撤的低容忍度不仅让他更加尊重常识,还使得他目前保持相对中性的仓位,防止随时可能出现的“黑天鹅”。
“2017年四季度我刚刚开始管理基金的时候,正好碰上医药板块的行情,业绩领先。但随后的疫苗事件让我明白,这个世界是不可预知的,而且一位合格的基金经理无法承受‘黑天鹅’出现的万分之一概率,因此保持中性仓位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于洋感慨道。
“今年做投资要比以往更累”
1月上旬,以大市值股票为主角的结构性行情继续演绎,消费、医药、新能源等板块估值显著提升。对此,于洋直言:“今年做投资要比以往更累,各个优质板块的估值都处于历史高位,需要通过行业轮动把该赚的钱赚到。总体来说,今年的超额收益就在于如何规避估值回归的风险,并在相对低点抄底。”
于洋解释道,行业轮动需要根据行业景气度、风险收益比来调整配置比例。站在当下时点来看,周期股虽然绝对估值处于历史高位,但相对估值较为合理。而且今年全球经济复苏是个较为确定的趋势,在全球供给端增量较少的情况下,需求端因全球的复苏而显著提升,因此周期股的机会值得关注,尤其是化工行业,其价格弹性较大,供给端收缩明显,景气度上行的空间更值得期待。另外,如果疫苗效果明显,餐饮、旅游等可选消费板块的机会也会逐渐显现。
对于近期颇受市场关注的港股,于洋认为,港股的很多优质标的相比于A股优势较小,只是交易相对没有那么拥挤。如果大量南向资金涌入,其交易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而且,由于美国流动性可能会收紧,港股的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在投资港股时需要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