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玄铁
编辑 | 林伟萍
“长牛”变成“快熊”,这是本周全球主要股市确认的新格局,股指触发熔断式跌停此起彼伏。相比之下,自2015年6月以来一直笼罩在熊市阴霾中的沪综指则步履从容,在3000点关口强势震荡,暂时呈现“避风港”之势。笔者认为,A股未来走势需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加杠杆周期何时启动。从全球竞争比较优势来看,当下的中国比2008年政策回旋余地更大,以新基建的名义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以赋予流动性的名义收购全球科技资产,或许是中国更为有利的危机对策。后市走势上考虑到政策面或为稳字优先,大概率将以“弱而不崩’式震荡市甚至抵抗式弱熊市为主。
新冠疫情冲击成全球股市暴跌导火索
日益恶化的新冠疫情全球化以及由此触发的“俄美OPEC”三方油价大战,是结束过去11年美股乃至全球牛市的导火索。二者皆易偏向极高的不可确定性和以邻为壑的利己导向,迅速抬高了国际市场的避险情绪。本周,无论是油价单日一度暴跌31%,还是大国股指频繁触发熔断式跌停,都是流动性枯竭引发的踩踏现象。
从股灾演变来看,道指从2月12日的29568点历史峰值,跌到本周四失守21300点,仅用了20个交易日,熊市格局已确立。要知道,2月3日沪综指单日暴跌7.72%,早已敲响全球股灾的警钟。是什么让全球资本从过度乐观转为恐慌踩踏呢?答案是过度的战“疫”信心缺失带来投资者信心崩溃。
德国总理默克尔周二警告说,“最多60%至70%的德国人将感染致命的新冠病毒”。德股应声坠落,至本周四最多跌逾三成。当经济效益优先和国民健康优先两大选项摆在面前时,部分大国存在侥幸心理。可是,“你所恐惧的最坏结果常发生”的墨菲定律显效,结果是错过最佳防疫时间。最可怕的是,类似美国对欧洲的通航禁令无疑是以邻为壑,会引发骨牌效应。
中国式战“疫”代价沉重。2月份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下降至35.7%,为历史新低,惨过2008年11月的38.8%。胡润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55%的企业表示现金流紧张。类似经济速冻的现象,可能在多国重演。
海外市场救市政策空间极为逼仄
2011年来美股牛市涨过头,熊市到来往往跌过头。“里根经济学之父”斯托克曼的预测是,美国长达三十年的虚假繁荣时代即将寿终正寝,“动荡的20年代”大幕徐徐拉开。理由是“廉价货币、廉价债务、彻底金融化和无节制的投机等等已经严重扭曲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
美国崩溃论或言过其实,“特朗普繁荣”崩塌却在眼前:减税鼓励企业回购股份、大打贸易战转嫁危机、逼迫美联储放水托市……类似政策人为地延长繁荣周期,却让明斯基时刻(编者注: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刻)到来时更加凶险。
类似寅吃卯粮吹大资产泡沫的政策基石,是期待下一轮经济复苏周期的来临。但是,“黑天鹅”式的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直接梗阻,这是压垮“低负债成本 高负债规模”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
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新冠疫情冲击大且有非同步性,令全球经济和贸易暂时变相去全球化。最关键的是,美欧日都经历超长周期的央行量化宽松和财政举债刺激经济,启动新一轮救市的政策空间极为逼仄。
周四,欧洲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000%不变,将存款利率维持在-0.500%不变,仅是企业提供即时流动性支持。这似乎在警告投资者:央行武器库空虚,仅能派发安慰剂。如果降息无力或者失灵,则意味着1991至2003年日本式流动性陷阱渐现,现金窖藏成上选,资产负债表式的长衰退周期随之到来。周四,欧股自救无力,欧洲斯托克50指数一度跌超12%。
当下,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美股熊市是短冲击还是长周期?如果是前者,分批择股入市的时机已到来;如果不是,短期现金为王。
低估银行股成A股“定海神针”
上月高高在上的全球资产周四普跌,股市、黄金、原油集体下挫,连比特币也一度下跌逾26%。这验证了“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推论:收益曲线最为令人心动之时,或许经济正临悬崖峭壁。
全球股市告急,拯救者是中国股市吗?截至周四,道指年内跌约三成,A股龙头指数创业板指仍有13.78%的涨幅。乐观者由此推断:A股将是全球资金的避风港。
历史或会重演。2008年10月28日,沪综指探底1664点成功,然后反身向上。道指要到次年的3月9日才见到6440点谷底。和2008年A股率先见底的背景相似,当下A股配置优势如下:一是沪综指相当于2007年年初水平,估值更在历史低位。二是国家稳经济态度坚决。三是市场参与方执行力强大有效(两市春节后成交放量,流动性充沛)。
但是,历史未必照搬。从2015年起,全国定调经济金融去杠杆,战略目标就是提前错峰,早挤泡沫,因为未雨绸缪才能有备而战。在1998年和亚洲金融危机擦肩而过,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成为世界经济增量的最大引擎。如今,美股暴跌是A股久盼的“第一只靴子落地”,另一只利好靴子落地则是中国经济加杠杆周期启动。
从全球竞争比较优势来看,当下的中国比2008年政策回旋余地更大,更需要强调战略定力。一是疫情最艰难的恐慌期已度过,甚至有能力支援他国。二是金融经济去杠杆已持续五年,政策松绑空间大。三是内需市场已是全球最大。
以新基建的名义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以赋予流动性的名义收购全球科技资产,或许是中国更为有利的危机对策,只是需要长周期才能兑现红利。以此出发,过早助推结束全球经济衰退周期,或让中国重遇2009年后“农夫与蛇”式战局(如贸易和科技战)。由此推论,A股政策面或为稳字优先,不会上演大水漫灌下的逆转市牛市,更多是以“弱而不崩’式震荡市甚至抵抗式弱熊市为主。毕竟,5.58倍市盈率的银行股已是全球最廉价资产,可为A股“定海神针”。■
(本文发表于3月14日《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