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李壮
·我们有重医轻药的策略,所以投资领域不是局限于化学制药领域。
·越是大公司,因为它们的信誉度高、研发能力强,它们的发展机会就越好,盈利能力也会越高和越稳定,最后一定会出现很多大托拉斯级别的垄断寡头医药医疗企业。
·医药医疗的赛道非常好,对于好赛道来说,偏偏就是这种大震荡的时候会出现大机会,恰恰是应该去投资的时候。往往若干个月后我们回头一看,这其中可能会有系统性的机会,遇到了就是“黄金坑”。
·通过此次疫情,国家发现基层的医疗基础这么薄弱,以后是不是要追加投资呢?比如,现在提出的“新基建”方向。过去这么多年高速公路、机场都修得够多了,以后对医药医疗的投资将会是“新基建”的代表之一。
·美股在药物研发上确实是很领先的,但我们在其他领域也不弱,所以不必纠结于“药品”。
3月18日晚,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在和投资者交流时表示,医药行业受疫情冲击并不明显。对于好的赛道来说,偏偏就是这种大震荡的时候会出现大机会,恰恰是应该去投资的时候。往往若干个月后我们回头一看,这其中会有系统性的机会,遇到了就是“黄金坑”。
他认为,当前医药蓝筹的增长还很理想,绝大多数公司也没有受到疫情的明显冲击,业绩平均增速还保持在30%左右。特别是CRO行业(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它们的业绩增速平均超过40%,它们的估值在四五十倍以上都是相对安全的区间。可是现在我们看到CRO行业的平均估值,已低于50倍动态市盈率,医疗器械平均在30倍左右,一些生物制品也只有30多倍,所以医药的一些核心资产并没有明显的泡沫。
以下为林存演讲全文:
最近,全球金融市场普遍大跌,英德法等国跌幅在40%左右,俄罗斯跌幅接近50%,恒生指数跌幅几乎和美股同步,都是从29000多点跌到21000多点。大家从对疫情的担忧转变成对再次发生经济危机的担忧。
对于美股的领头下跌,我们是这样看的。首先,从上一次金融海啸的2008年开始,美股从六千多点一直涨到三万点附近,持续了近11年,这个涨幅非常巨大。而美国在近10年中,我们并不觉得它在生产效率以及技术创新上有特别重大的突破,在生产能力没有明显加速的情况下,股指、个股都一涨再涨,长达11年之久,这与美元的霸权和军力的霸权都是有关系的。全世界的资金都在回流美国,而且越回流美国,美国的盈利效应就越好,同时股指也就不断创新高。当然,这也积累了泡沫。其次,反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政府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也确实不够。有很多人也说,疫情是阶段性的,比如三个月或半年后总会消退,但我觉得美国经过这么大的震荡之后,很可能就牛市不再了,可能就此走入相当长的熊市阶段。
如果美股走熊,那么中国A股会怎么样呢?我觉得要分两方面来看,首先,美股走了11年牛市,上证指数目前还在原地踏步的阶段,按照现在指数2700点左右来算,我们还跌了一点,而这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产力都在不断发展,从指数上看,A股的大跌空间并不如美股那样大。另外,我认为,这次疫情对美国的冲击可以看远一点,这很可能将会是东西方力量就此转折的一个契机。我也很期待中国就此走上快车道,迎接下一个10年的快速发展期。
以下是投资者问答环节:
投资者:请问森瑞投资的G20行业指数是如何编制的?未来的前景如何?
林存:森瑞投资作为一家私募基金,是专门投资于医药医疗行业的。我们之所以选择医药这个赛道,而且还推出行业指数基金,主要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的10年之中,做了大量数据总结之后发现,即使上证指数在过去10年停滞不前,但很多医药股都出现了10倍以上涨幅。这是一个牛股辈出的赛道,涨幅前100名之中最少有30个医药股,排名前10个之中也有5、6个。如果把医药板块下面细分的7、8个子行业的龙头找出来,做一个加强指数进行追溯,筛选出15只个股、追溯10年,这15只股票的平均涨幅竟然达到了14.5倍,这是其他行业远远做不到的。
我们统计发现,过去10年,电子消费品行业大约有7只10倍股,计算机行业有6只10倍股,白酒行业有2只10倍股,加起来是15只个股。而医药行业一个板块,竟然有16只10倍以上的股票。所以我们在7个子行业中,每个子行业选择两只个股,另外医疗信息化再选一只个股的情况之下,追溯10年,只需要拿着这些优秀的医药蓝筹,就能获得14.5倍的收益。
医药板块本身很大,七八个子行业再加上港股,涉及到400多只医药股,很多投资人在跟踪医药的时候,非常的头疼。因此站在新世纪20年代的开端,我们希望对医药板块做一个更加简单的追踪,我们分类选择了几大子行业,挑选出行业龙头,组建了G20核心标的。
我们所考虑的都是在未来10年之内可以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公司,所以它们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非常的强,产品的竞争能力一定要非常高,同时兼具国际化视野,管理水平以及财务能力还能够同时保持稳健。
我们在2020年元旦推出这20只个股时,刚好这20只个股的总市值在2万亿人民币附近,很多朋友就问我,G20成分股整体的弹性会不会弱一点。我觉得不会。虽然现在恒瑞医药、迈瑞医疗都在3000亿市值附近,但是从未来10年看,它们都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过几年,G20个股的累计市值很可能就达到几万亿甚至10万亿。中国的医药需求是不断增长的,老龄化也在到来,相关的上市公司不断壮大是一个趋势,现在上千亿市值的公司只有大约六七个,5年、10年以后回头看,千亿门槛以上的医药公司可能会有十几个,几千亿的公司应该也不在少数。只要把握住行业龙头,一定会有所收获。而G20核心标的,我们重点选择了4个细分赛道,分别是创新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
投资者:在疫情全球蔓延下,上证指数也下跌至2700点左右,A股医药板块表现也相对低迷,那么现在是布局医药股的好时机吗?
林存:我们首先要看医药股的长期投资逻辑,我认为,现在医药可能步入了黄金10年的开始阶段,虽然过往10年医药股的累计涨幅已经相当多了,但如果看行业的前景会发现,未来10年可能它的整体市场空间更广阔。这是因为,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1962年到1975年,中国的人口出现生育高峰,年均的人口出生达到了2500万,最高到了2700万,连续12年高增长,合计3亿左右人口。而到了1975年,因为计划生育,人口一下子控制到2000万以下。而这3亿的人口,现在入门是45岁,1962年出生的则已经到了58岁,那么在未来10年之中,这批人都将步入老龄化,是刚性需求,同时这一批人恰恰又是目前社会财富的主要所有人,消费能力可观。
老龄化会带来很多大病的高发,比如肿瘤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刚性需求支出,而且开支巨大,因此现在国内的各种医药创新风起云涌。现在立项的各种国产创新药,可能就有上千项之多,相关的开发大潮,无论是抗肿瘤的药物,还是医疗器械以及治疗方法,各种创新都排成了长队,这都可能在未来十年开花结果。
同时,在这个过程之中,出现寡头垄断的发展趋向,越是大公司,信誉度高、研发能力强,发展机会就越好,公信力就越强,盈利能力也越高和越稳定,最后一定会出现很多大托拉斯级别的垄断寡头。实际上,我们来看国外的发展历史也同样如此,战后50年,美国七大医药工业巨头的累计涨幅平均高达1000倍。当然这有货币的因素,但是它的累计涨幅非常的惊人,上百倍几十倍的简直可以“大把抓”。
纵观美国历史,100年前最早开始炒西部大开发、铁路,后来转移到电灯、电力,接着是各种石油开采、化工,到80年代炒作计算机硬件。100年后的今天,那些曾经风头无两的行业,要么已经不存在,要么日暮西山,但是医药股仍然坚挺。只要有人在,医药公司的发展前景就可以不断的持续,它的盈利稳定度是最高的。
所以回到开头所讲,现在美国、欧美市场跌幅巨大,但那又怎么样呢?不好的行业最后是会被洗牌洗掉,可是优秀的医药公司,经历了上百年的各样挑战,最后还是会越来越好。回到国内,就说近10年,10年前金融海啸,从6000点左右一路下跌,5年前到现在又出现一轮调整,可是像恒瑞医药这样优质的医药公司,十几年累积涨幅是200多倍,长春高新也从2005年两块多涨到最高500多块。还有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这些上市10年左右的公司,涨幅也达到了30倍左右,泰格医药8年的涨幅也达到了二十几倍。
可以看出,医药这个赛道确实非常好,而对于好赛道来说,偏偏就是这种大震荡的时候会出现大机会,恰恰是应该去投资的时候。往往若干个月后我们回头一看,这期间会有系统性的机会,遇到了就是“黄金坑”。
举个例子,比如2018年底,因为药品集采,当时医药股平均一下子跌了20%,甚至有的跌了50%,因为大家觉得药品器材降价降了百分之五六十,医药公司怎么盈利?所以市场悲观得一塌糊涂,结果仅仅从2019年的春天开始,这些医药股的翻倍之旅就来了。2019年医药板块翻倍的公司接近20个。
所以,这里面经常有投资人容易陷入的误区,觉得医药投资就是“药”,但其实它的细分有好多种,是一个大的集成。比如“药”,就包括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医药,它们彼此的逻辑是不相关的。化学药中细分也不是都降价了,创新药没降多少,仿制药降得多,而生物制品根本没降价,特别大众消费板块药品目前主要是由个人负担的,凭什么去降价?比如宫颈癌疫苗接种还要预约几个月,长春高新的成长激素,打一年要20多万。各种专科医院,比如牙科、眼科这类,什么时候有降过价的?根本就没有降价。此外,中医药国家还放了个口子,允许继续上浮价格,也没有降价,这还只是说的“药”。此外,还有各种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医药流通,跟降价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看到2019年的医药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归纳一下,比如刚刚说的生物制品,比如长春高新、康泰生物这些疫苗类标的,去年的涨幅接近1.5倍。像泰格医药、昭衍新药,这些CRO,也就是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公司,名字有一个“药”,但是它们也不生产药,而是配合医药公司、医药厂进行研发的,也没有降价,平均涨幅也接近一倍。医疗器械像迈瑞医疗,治疗儿童近视的欧普康氏涨幅也接近一倍。所以,我们的视野不能光停留在一个“药品”上。
同样回到这次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危机上,大家可能担心,有一两个月相关的生产、销售停滞,同时会影响到很多的企业,对于一般性服务性行业、制造企业,几乎就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整个医药医疗板块,如果需要现场服务的,确实影响会很大。比如爱尔眼科的眼科、通策医疗的牙科,每年体检的体检中心,几乎都是停摆,当下确实需要回避,但也有受益的标的,医疗行业如迈瑞医疗的医疗器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大量的设备,都是迈瑞提供的,而且通过此次疫情,国家发现基层的医疗基础这么薄弱,以后是不是要追加投资呢。比如现在提出的“新基建”方向,过去这么多年高速公路、机场都修得够多了,以后对医药医疗的投资就会是新基建的代表之一。同时,疫情扩展到了全世界,意大利也过来向迈瑞医疗紧急订购了抢救用的监护设备,这难道不是疫情之下带来的机遇吗?此外,现在全世界都在研发相关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相关的公司也都在受益。
投资者:您的资产组合里面是不是全部都是医药股?您现在的仓位大概是多少?
林存:我们是这个市场上比较少的专注于一个行业的私募基金。因为我个人是一个坚决的价值投资者,我觉得如果对行业、对上市公司没有深入地了解去做投资是非常危险的。这些年很多成名的大佬,绝大多数的投资都是在白酒上,因为白酒的累计涨幅比较大,而且出现了大市值的公司,比如茅台、五粮液。但其实医药领域也是非常好的赛道,通常大家常说喝酒吃药,是很多基金的核心配置思路,而我们认为,只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足够了,而且未来我们也不会改变这个方向。
至于我们公司目前的仓位我不方便透露,但我们对后市的发展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我们觉得美国的这次波动,跟中国关联比较多的领域,也是服务性行业和出口制造业,而我们所立足的医药医疗方面受影响比较小,而且医药板块本身在业绩上波动较小,甚至有的还会受益,即使股价出现波动,也是短期的,不会有很长期的影响。如果出现波动,其实通常都是一个买入点。
投资者:除了A股的医药股之外,港股以及美股市场的医药公司,您这边会考虑吗?
林存:美股我们暂时还没有配置,因为我们掌握的资料不够丰富,同时也需要夜盘追踪,而港股我们有一些配置,主要是一些龙头公司在港股上市,而他们的信息源都还在国内,我们对政策以及行业的掌握仍然能跟得上。
此外,一些在港股上市的医药公司非常优秀,它们有很好的赛道,但上市初期盈利还没有释放出来,所以选择了港股市场,经过几年的培育,目前很多港股公司已经进入了或即将进入收获期,它们的产品有的已经开始到了申报上市的阶段,比如说创新药公司中的信达生物、翰森制药等,在这一两年之间都会有大批量的优秀产品即将登录。
投资者:怎么看待医药板块的估值,你选择这些标的的时候,除了基本面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林存:估值的动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动态估值在合理的区间,哪怕出现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波动,我们也不会那么恐惧。我今天(3月18日)下午还组织公司的研究员开会,把我们超过10个的核心标的拿出来进行讨论,我们发现它们的估值水平,(不管绝对估值)还是历史同期的参数比较,至少现在的医药蓝筹并不算贵,而且本身这些医药蓝筹的增长还很理想,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受到疫情的明显冲击,业绩平均还保持在30%左右。特别是我们经常所说的CRO行产业(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它们的业绩增速可能平均超过40%,因此它们的估值在四五十倍以上都是相对安全的区间。可是现在我们看到CRO行业的平均估值,已低于50倍动态市盈率,医疗器械平均在30倍左右,一些生物制品也只有30多倍,所以医药的一些核心资产我不觉得有明显的泡沫。
投资者:您是否有参与科创板的医药或医疗股的策略?
林存:我们有关注科创板的个别公司,但是总体而言,还是觉得有点贵了。一般来讲我们不太买,而更多的是进行学习。当它们的相对估值能够进入合理的空间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放手。
投资者:美股医药会不会像现在美股的芯片一样,掌握了科技的制高点后,A股的医药公司就只能做配角了?
林存: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看。首先,我刚才反复强调医药不只是“药”,还有大量跟其他的子行业相关的领域。因此,我们不能光说创新要强,整个的医疗体系就不需要了,比如,我们的器械、医疗服务、医药流通、信息化管理,都会有很多投资机会,不能只看一样。美股在药物研发上确实是很领先的,但我们在其他领域也不弱,所以不必纠结于“药品”。
我们有重医轻药的策略,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信息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配置,到处找机会,而不是局限于化学制药领域。
(以上观点来自林存3月18日私募排排网路演)
(文章提及个股只做举例分析,不做买入推荐。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