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望京博格投基
4
分钟
速读仅需 2 分钟
2021.3.24
今天跌的我把微信头像都从正面照换成了背影….离跌妈不认不远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目前感觉有点儿麻木,上证跌 1,2 个点都感觉啥也没发生,似乎跌和涨从来都是莫名奇妙,随便打开支付宝上的精选基金,一年收益率依旧红得那么耀眼,而绝大部分基民都是亏损的。
现在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怎么买都不如买的便宜。
那什么时候才是底?网上人人都是预言家,有说 3200 的,有说 3000 的,还有看到 2800 甚至 2600 的。
我不知道。
巴菲特 1980 年写给股东的信里有这么一句话,他说预测本身可以帮助你更加了解预测者,但是对于了解未来可能没什么用处。
网上评论区热衷预测未来的人多如牛毛,有不少所谓的大 V 是每天可以讲一百句废话来判断市场行情,然后在一百天之后,从过往的废话里截图找出一句验证他的马后炮,觉悟不高的韭菜们趋之若鹜。
过去两年的基金大年把很多人的预期抬的太高了,以至于“降预期”的概念可能是从年化 25%降到 15%。
但放眼世界,世界顶尖投资家的投资回报天花板在哪里?
以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为例,他一个学生叫沃尔特施洛斯。施洛斯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投资家,他一直活到 97 岁,他年轻的时候曾给格雷厄姆的公司做过统计员,他详细的记录了 10 年的每一笔交易。
这 10 年中 1936 年到 1945 年,格雷厄姆公司的年化回报率是 17.6%,而且大概率是费前,也就是说,最后格雷厄姆的回报率应该是年化 14%。
还有一个与股神巴菲特齐名的投资家叫做大卫史文森,他在中国并非名声显赫,但是他对机构投资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先锋领航创始人约翰伯格曾这样评价过大卫史文森,说他是这个星球上仅有的几个投资天才之一。
这么看来他应该非常厉害,对不对?
在过去的 20 年里,史文森所管理的耶鲁捐赠基金会过去年化收益率为 11.4%,是世界上长期业绩最好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获得了基金管理界和华尔街的高度关注。也就是说,无论是史文森还是格雷勒姆,可能长期年化 15%的收益率已经是世界顶尖投资家的水平了。
过去十年,中国顶尖的公募基金年化收益率也不过是在 15-20%,且过去的十年,还是中国爆发式增长的 10 年,未来我们经济增速能达到什么水平还尚未可知。
如果世界投资家有个回报的天花板,即使我们天天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天天在盯盘,搞研究个股基金,所获得的回报能更高吗?结果大概率是不太可能。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杨天南有一段关于追求人生综合回报的最大化的演讲,我觉得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特别在这个震荡沉浮的当下,更让我意识到什么是更重要的。
他说,人生是一个综合回报提供的结果,并不仅仅是股票和钱。所以每个人用好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就变成一个很重要的思考。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很容易经历失败,而失败就是你的回报小于你的投入,耕耘未必会有收获,举而不得。
到了 30 岁,成长的经验和能力和知识有了一定的提升,我们也许能做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也就是一举一得。
到了 40 岁,这个时候你发现 40 岁的体力已经不如 20 岁的你,哪怕只是想到一举一得,恐怕效率都没法更好的提高和发挥。
这个时候你要琢磨什么?一举两得的事情,要一箭双雕。
等到时间四十不惑,50 知天命的时候,一举两得恐怕都不行了,你要考虑的就是一举多得。所以这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一个人的历程,从举而不得到一举一得,一举两得到一举多得。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在年轻多的时候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做好手中的工作,用专注的一举一得来增加自己的人生效率,把握以本职工作为中心,才能增加未来多得的投资机会,而不是本末倒置把投资立于本职工作之上。
这段时间急速回撤,也让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如果想把钱搬家到基金里,来获取一个市场平均的投资回报,没有计划能拿到3年以上的准备期,最好只投资债券基金类的投资品种,不然真的会让自己陷入到焦虑之中,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
回顾过去、做好当下,为未来做好准备,因为未来就是每个当下的努力组成的。认清自己的喜欢与擅长,珍惜工作带来的现金流,踏踏实实、持之以恒,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捷径,才能追求人生综合回报的最大化。
PS:【博格说ETF】正式上线了!
第一期博格来讲ETF和LOF,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多多留言评论,还想听博格讲ETF的哪些内容也可以留言告诉我们,一起榨干望京博格的知识库存!
最后,老惯例,请大家每天默念
选好基金,趴着不动。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