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结构性行情中开展投资布局?新浪财经《基金直播间》,邀请基金经理在线路演解读市场。
原标题:证券、公募基金外资股比限制明起取消,上海网罗全球资管
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表示,近年来,上海在金融发展环境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是选择上海的重要原因。
4月1日起,我国将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上海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将迎来更多机遇。
3月31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共同编写的《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下称《指南》)中英文双版在上海正式发布。《指南》是面向海外资管机构指南性文件的首次尝试,也将是中国基金行业“对外开放”主题系列指南的首篇。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表示,希望《指南》能帮助海外机构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了解我国基金行业的行业格局、法规体系、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果,不断深化共识、凝聚互信,推动国际基金行业的共同发展。
《指南》涵盖中国及上海地区的营商环境、资管行业发展情况、各类机构及产品的法律框架及申报审批流程、基金服务商及基金分销情况等。其目的,是为将要或已经赴上海开展业务的海外资管机构提供政策指引和实务指导,为其在中国设立公司、开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进一步助力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管中心。
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建设包括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在内的六大中心。
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 金、信托、期货等行业机构。截至2019年12月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2万亿元。
《指南》显示,1952年~2018年,中国人均GDP从119元提高到6.46万元,实际增长70倍。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197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90万亿元,预计到2019年底将突破200万亿元大关。
目前,中国的资管行业正在稳步发展,但在全球的背景下看,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仍很广阔。
根据波士顿咨询及贝恩咨询的分析,2018年中国居民资产投向中仅有4.6%投向基金,而存款和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超过60%,资产管理市场渗透不足。随着社会结构变化和居民理财意识增强,公募基金、私募 基金等主动管理型和净值型投资占比有望大幅提升。
作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上海正在吸引全球知名资管机构落户。
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的资产管理机构均已在上海设立机构并开展业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的25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贝莱德、富达国际、路博迈、安联投资、英仕曼、桥水投资等在内的24家落户上海。
此外,凯雷集团、黑石集团、德太集团、华平集团、世邦魏理仕环球、软银投资等72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获得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资质;贝莱德、摩根资管、安联投资、路博迈等44家国际知名机构获得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资质。
2月14日,美国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罗素投资旗下子公司——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基协完成备案,成为第24家在境内备案的外资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是今年首家备案的外资私募。
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谭颖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市场机会很多,完成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是罗素投资拓展中国市场重要的一步。 “我们争取下半年推出第一只产品,之后择机推出更多差异化的产品系列。”
外资私募加速进入中国,也得益于中国持续推出的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近年来,中国有序扩大金融业开放,在银行、证券、保险及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开放措施。
作为中国金融开放的“桥头堡”,上海已形成新一批金融业对外开放项目,涵盖银行、证券、资管、保险等多个领域,也带动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力的持续提升。
3月26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排名首次晋升全球第四,超过新加坡和香港,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尤其在投资管理方面,2018年上海排名首次进入前十位,此后不断上升,本期列第二位。
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表示,近年来,上海在金融发展环境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举措,良好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法律环境,是选择上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