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征战的年轮在时序更替中前行,岁月斗转,全新的2022年已经扬帆起航。非常感谢《红周刊》及读者朋友在过去一年对中庚基金的支持与信任。
A股或将继续结构性表现
2021年,结构性高估和低估并存仍是市场的主要矛盾,即大盘成长股的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高分位,而大盘价值股和小盘股的估值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但是由于市场整体估值不高,这一矛盾被很大程度上掩饰。所以,我们在投资过程中,需要放弃系统性的投资思维,多从低估领域挖掘机会。
2022年,在“双宽”(宽货币和宽信用)环境下,即使有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权益资产依旧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估值支撑。由于基本面可能继续分化,市场同时存在结构性高估和低估的情况,据我判断A股市场仍存在韧性,但市场表现很有可能是结构性的牛市机会。
在未来管理基金的过程中,我将继续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关注资产自身的盈利水平或现金流情况,在正确承担风险的基础上,用完整的生命周期来评估资产价格的高低,通过买到足够便宜的资产,来获得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同时,继续通过精选基本面风险不断降低、盈利积极且估值相对便宜的个股,从而构建出性价比较高的投资组合。
四大领域的低估值价值投资机会
依托于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金融、地产、资源等低估值领域涌现出了投资机会。我将重点关注四大投资方向:
第一类,是大盘价值股中的金融和地产。金融领域的银行股估值较低,成为了许多投资者的共识,但在其中,我认为服务于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区域性银行股更具投资价值。这部分银行经营稳健、基本面风险较小、估值极低、成长性较高。
由于受到房企爆雷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对地产股的乐观程度降至冰点。但是在我看来,房地产长期需求仍在,我更关注具有高信用、低融资成本优势的央企龙头公司,这类公司倒闭的可能性非常小,在今后房地产市场逐渐平稳后,它们凭借低估值优势,仍有较好的回报潜力。
第二类,是煤炭、能源、资源类公司。看好的逻辑首先在于需求增长方面,随着政策的持续纠偏,追求能源和资源的增长对于经济整体稳健增长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所以在经济缓步降速的情况下,传统资源的需求将受到刺激。此外,在供给侧改革下,市场出清情况较好,但国内外许多商品仍存在长期资本开支不足的问题,供给严重收缩,缺乏弹性,因此,供给的恢复无法一蹴而就,所以目前的供给增长情况往往体现为因短缺导致的价格中枢上行。
此外,从中长期角度看,受“双碳”政策的影响,上述传统资源的供给受限,边际成本也会上升,其对应的商品价格也会出现上涨的情况,但是由于需求端的应用场景增多,需求量加大,这会使得存量资产的实际价值大幅提高。相关上市公司属于周期股,依据我的估值和定价标准,我认为在当下的周期,它们的现金流情况良好、资本开支较少、分红率也比较高,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估值极低,这使得这类资产预期的回报率会很可观。
第三类是中小盘价值股和成长股。这首先包括了广义制造业中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细分龙头公司,我国的制造业链接和网络优势在新冠疫情以来愈发显著,行业的盈利能力和质量也都将提升。例如化工、轻工、有色金属加工和机械加工等领域就具备可挖掘的真正的低估值小盘价值股和成长股。此外,还需要关注商贸零售、纺织服饰以及交通运输行业中需求不断复苏的公司。
第四类是港股中的大盘价值股和部分互联网股。首先,港股具备毋庸置疑的比价优势,港股在估值更便宜的同时,其上市公司的分红收益率保持着非常高的水平。其次,有许多诸如银行、保险、地产、电信运营商、煤炭等龙头公司都在港上市,作为中国经济体中优质的中坚力量,它们具备资产质量高和承压好的特点;而港股互联网股的核心业务依旧具备坚实的护城河。第三,随着基本面、监管层面和流动性压力的缓慢释放,交易上风险也充分释放,交易并不拥挤。
不论何时何环境,我们坚持低估值价值投资策略的初心不变。最后祝福《红周刊》在虎年实现更大的进步和收获,用专业内容陪伴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