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余喆
近期,基金重仓白马股轮番闪崩,新基金募集失败案例骤然增多,“固收+”基金惨变“固收-”,让众多行业人士发出“灵魂拷问”:公募基金的好日子结束了吗?
从2018年底的13.03万亿元,到2020年底的19.89万亿元,公募基金行业资管规模在两年时间里激增52%,其中,股混基金占了增量的六成。毫无疑问,过去两年是国内基金业飞速发展的好时光。
不过,从行业历史经验来看,“靠天吃饭”的周期律仍然是决定行业兴衰的主要因素。随着股市牛蹄的放缓,缺乏赚钱效应的基金业想重现过去两年的突飞猛进几无可能。从这个角度看,行业确实将暂时告别“大口吃肉”的好日子。
但拉长观察的时间维度,笔者相信,属于基金行业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正如周围朋友最近常问的问题:卖了基金,还能买啥?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买房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P2P清理、信托不断爆雷,非标投资的刚兑时代也一去不返。公募基金凭借其规范、透明、低门槛优势,终将被证明是更适合老百姓的理财产品,也将肩负起服务实体经济、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践行普惠金融的重任。
当然,基金行业若想步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还须迈过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让持有人赚到钱。如果只有基金赚钱、基金公司赚钱、代销渠道赚钱,全产业链服务的对象——基民却很难赚到钱,这样的基金业只能在兴衰周期律里打转,谈不上黄金时代。
从这个角度看,经历了两年的快速发展,基金业需要缓一缓脚步,重新审视一下自身。投研体系能否持续地确保基金业绩稳定?基金经理是否具备管理大几百亿资产的能力?基金公司的客户服务体系能否让基民享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更重要的是,基金的收益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基民的收益?
据笔者观察,能对以上问题交出满意答卷的基金公司屈指可数。其中的原因,既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基金公司管理层只看短期收益,也有基金经理囿于排名压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勇气,更有基金代销机构在佣金导向下销售行为异化。这些问题,大多伴随着行业发展始终,有些在不断改善,有些还只看到些许曙光。但问题毕竟是暂时的,对于基金业这样一个高度市场化、基础制度完备的行业,终究不缺乏解决问题的人。谁先解决问题,谁就能开启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