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读苏世民书有感:不要赔钱 做每一笔交易都要负责任

发布时间: 2020-04-20 14:59:06 来源: 新浪财经

苏世民的黑石帝国 在经验与教训中崛起

——读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有感

文/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世界上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黑石集团的董事长创始人苏世民的书——《我的经验与教训》,在2月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之后,就受到市场的热捧,很多投资者争相传阅,一时间洛阳纸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在过去三天的工作之余抽时间把这本书看了一遍,确实收获匪浅。

苏世民这个名字一听就很亲切,好像是个中国人,实际上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的英文名字是Stephen Schwarzman,又译作史蒂芬·施瓦茨曼。因为他很喜欢中国,翻译成汉语时,就译作成苏世民,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名字。

我第一次知道苏世民是他捐赠给清华大学建的苏世民书院,有一次我和苏世民学院的院长李稻葵教授一起做报告的时候,当时就谈到了苏世民捐赠的学院。苏世民在2013年捐赠给清华大学一亿美元,建造了苏世民书院,吸引海外各国的优秀留学生来清华留学,旨在培养未来全球政商精英,他们的学费、留学费用全部由苏世民进行捐赠,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苏世民的这本《我的经验与教训》得到了很多名人的推荐,如马云、许家印、马明哲、马化腾、陈东升、张近东等,朱民、基辛格,每一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

苏世民从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成长起来,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卓越的眼光,从耶鲁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到证券行业,先是在证券公司、雷曼兄弟进行工作。1985年,雷曼兄弟因交易出现较大的问题,苏世民卖掉了雷曼兄弟,随后和当时雷曼兄弟的董事长彼得•彼得森 ( Peter G. Peterson )一起创业创立了黑石集团。

彼得•彼得森 ( Peter G. Peterson )曾经是美国的商务部长,和苏世民创业的时候已经有60岁高龄。苏世民同这位前辈一起创业的艰辛只有创过业的人才知道。无论你地位多高,无论你的投资能力多强,在早期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找客户是非常困难的,苏世民和彼得森也是带着自己的行李飞遍全球去见投资人。但是由于募集资金特别困难,所以最后他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些合作方案,先是从日本的证券公司突破拉到一些资金,后美国的保险公司又给了初始的资金,黑石集团第一只基金才得以成立。

黑石集团现在已经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名字如雷贯耳。而在这本《我的经验与教训》里面,则详细的写了他从初步创立公司到逐渐壮大花费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提到了中间有很多次的风险事件,当然也有投资失败的案例,做投资人都知道,无论你什么时候都可能会踩雷。例如,有一次苏世民投资一家钢铁加工公司,并没有全面的听取所有人员的意见,而仅靠一名交易员的建议就大笔买入,导致最后亏损累累。投资周期股,一定不要在顶点投资,而是要在周期的底部投资。苏世民当时付出了血的代价,最后他决定改变自己的决策流程,将所有重大决策都交由集体来决定,并且打破层级的概念,无论你级别高还是低,都可以畅所欲言,只有一致通过,才能够投资一个重大项目。

“股权投资界的巴菲特”如何频频躲过股灾

我们知道股权投资是注重长期回报的,所以不会太在意短期市场的波动,这也是他的优势。他拉的客户都是保险公司,养老金这种大的高净值客户,投资期限都锁定10年,这样的话即使有经济周期的波动,他也完全不用担心资金会断裂。他们在收购资产的时候可能会用杠杆,但是在运营上是没有杠杆的,所以虽然经历过很多次的股灾,但是苏世民以他对于市场灵敏的嗅觉,以及正确的决策,帮助黑石集团躲过了几次重大的股灾。

第1次重大的股灾就是2000年美国科网泡沫破裂。

当时苏世民一直感觉这些讲故事的科技股,其实多数都是花拳绣腿,并没有真正的投资价值,而整个市场都在疯狂的追逐科技股。和巴菲特一样,苏世民坚决不投科技股,从而躲过了随后的泡沫破裂风险,避免了灭顶之灾。所以苏世民又被称为:股权投资界的巴菲特。

从个人财富来看呢,苏世民是世界五百强富豪,他和巴菲特一样,通过做投资成为世界500强富豪,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投资人。

第2次就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苏世民在2007年的时候就感觉到美国的次贷将会爆发危机。在2007年2月,他成功的将黑石集团运作上市,并且吸引了中国中投公司的大量投资,这也是中投公司投出去的第一笔大额资金。上市则保障了黑石成为一个公众公司。和黑石董事长苏世民预计的一样,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当年的10月份爆发,他在之前抛售了很多资产,因此成功的实现了避险。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雷曼兄弟第一个破产倒闭,给整个美国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美国国会在救市方案方面争执不下,导致第一次没有通过救市方案。在美国,重大的决策都要由国会两党,也就是民和党共和党来投票决定,但是往往在共和党控制总统位置的时候,民主党则控制了国会,所以共和党提出的建议民主党可能就会反对,而民主党提出的建议,共和党议员可能会反对,所以他们的效率是很低的。在当时火烧眉毛的情况之下,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的时候,救市方案迟迟不能到达,苏世民是以对整个美国金融系统负责任的角度去找美国的财政部长保尔森,督促一定要让布什总统发表稳定市场的信号,并且督促美联储、财政部给予兜底。

督促国会尽快通过救市方案,他的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黑石一家公司的利益,而是为了拯救整个美国的金融系统,所以他提的这些建议基本上都被保尔森接受了。这也体现出苏世民作为金融领军人物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当时很多投资机构或是基于自保,或者是通过做空来牟利,真正能够从全局考虑的人是很少的。

后来奥巴马上台,但是金融风暴依然没有得到平息。苏世民又找机会向奥巴马进言,希望能暂时放弃推动医保法案,把精力放在拯救整个华尔街身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苏世民是全程参与了政府的救市计划、经济刺激计划。美国后来经过三轮量化宽松,股市走了10年牛市,美国经济也避免陷入到衰退,走出了长牛慢牛的行情。

成功绝非易事 苏世民的25条处世原则(上)

苏世民能取得这些成与他坚毅的性格是有关的,他在《我的经验与教训》这本书的扉页也写道:成功绝非易事,一路走来,我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挫折坎坷,我对自己如何取得卓越成就,发挥影响力,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将其中重要的见解分享在这本书中,希望这本书能够给那些希望提升个人影响力,实现自我价值或是志在建立具有独特文化的卓越组织机构的人士以启迪。

他说的非常中肯,而在这本书的开头他就介绍给大家25条工作和生活原则,可以说干货满满,这25条我就不再一一给大家去读了,我只挑几条让大家来感受一下:

第1条: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易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要选择一个值得追求的宏伟目标,让回报与你的努力相匹配。

大家应该是有体会,中国有句古话叫求上得中求中得下,如果你的目标定的比较志存高远,那么你即使没有实现你的目标啊,也能够获得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如果你没有理想没有树立目标,就是小富则安的话,那么你很难做出成就。

第7条:在年轻的时候,请接受能为自己提供陡峭的学习曲线和艰苦的磨练机会的工作,最初的工作是为人生打基础的,不要为了暂时的声望而轻易的接受一份工作。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感觉你的工作比较艰苦,那这时候可能就是磨练你意志的时候,这样的工作其实对你以后的成长会打下基础,一定要告别舒适区,这也是这两年流行的一句话,告别你的舒适区。如果你感觉你的工作太舒适了,不用费力就可以完成,那你定的目标太简单了,很容易实现,这时候说明你这个工作已经没有太多进步的空间了,你的人生也开始停滞。这时候你就要想我怎么去挑战自己,树立一个更高的目标,告别舒适区,我觉得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第9条: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聪明人组成了开诚布公的团队,却可以无往而不利。

确实天才有,但是天才也要靠团队,大家经常看段子,讲到西游记团队,孙悟空唐僧和沙和尚他们最后能够成佛,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技之长,那个孙悟空的武功就不用说了,大闹天宫。那沙和尚也是一路艰辛,唐僧就更是虔诚向上,最后成佛,猪八戒,又懒,又笨,具备人性所有弱点的猪八戒却成佛了,那为什么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跟对了团队。

猪八戒几乎集中了人性所有的弱点,但是他却成佛了,这就是选对团队的重要性。

第10条: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通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比如说你去给客户推销你的产品,你老想着我怎么卖掉赚钱,这样的话往往是成交不了的。你要想想客户的痛点在哪,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他是不是需要这个产品?你只有帮客户去解决问题,这时候你的产品才能够畅销。所以要让一个交易成交,一定是要满足别人的需求,而不要光看自己。

第14条:永远不要骄傲自满,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不经常寻求自我重塑和自我改进的方法,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尤其是组织。

因为组织比想象中更脆弱,所以无论你现在取得多少成就,都只代表你的过去,将来你能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就取决于你能不能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戒骄戒躁。

第16条:如果你看到一个巨大的变革性机会,不要疑虑其他人为什么没有采取行动,你可能看到了他人没有看到的东西。问题越严峻,竞争就越有限,对问题解决你的回报就越大。

这怎么理解呢?就说有些人觉得我看到了一个市场的机会,但是为什么其他人而不去做呢,是不是这个没有机会。其实也许是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机会,或是有的问题很棘手,很多人就会推三阻四,或者是拈轻怕重。

但是这个世界是这样的,越难解决的问题,一旦你解决成功,你的回报越是巨大的。对客户也一样,如果客户提出来的问题,别人都解决不了,或者不愿意去接,而你帮他解决了,那么他给你的回报,是远远大过正常回报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变革性的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因为人生能够遇到的好的机会并不多。就像路遥在《人生》里面说的一样,人生关键的地方就几步,其他大部分日子都是很平淡的,如果这几步你走对了,你就成功了,如果这几步就走错了,那么你就失败了。

成功绝非易事 苏世民的25条处世原则(中)

第17条:归根到底,成功就是抓住了寥寥可数的机遇,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冷静观察,高度警觉,随时准备抓住机会,要统筹合适的人力和其他资源,然后全力以赴,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拼尽全力,要么是因为这个机会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吸引力,要么是因为你不是把握这一机遇的合适人选。

所以为什么在创业的时候,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要么是你创业的这个项目,他并没有看起来那么有吸引力,并不会成功,就像近期报来的瑞幸咖啡一样,他讲这个故事并不能实现,他试图降低咖啡的成本,但是其实做不到,所以还是开一家店亏一家店,最后只能通过财务造假,虚构一个故事,然后股价暴跌,面临集体诉讼索赔。

也有可能你没有创业成功,是因为你不是抓住这一机遇的合适人选。比如说做电商的人成千上万,但是最后成功的是马云,是刘强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确实是电商大潮的合适人选,他们抓住了机遇挺过了风险期。

第18条是讲到时间会对所有交易造成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产生致命影响,一般情况下等待的时间越久,意料之外的事情就越多,特别是在艰难的谈判中,要让所有人都在谈判桌上协商足够长的时间,以此达成协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在谈一个重要的生意,时间越长就会夜长梦多,成本越高,甚至有的时候拖下去机会就没有了,所以一定要在谈判的时候,给足够长的时间,尽快的达成交易,并且尽快实施。

而在谈到成功秘诀的时候,和巴菲特类似,他给出的答案是:不要赔钱。客观的评估每个机会的风险。有人说这句话太简单了,巴菲特说过我成功的秘诀只有三条,第1条就是:每笔投资都要赚钱;第2条是每笔投资都不能亏钱;第3条是:记住前两条。

为什么这些大师他们说的结论是一样的,因为这确实是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得出来的结论,你做任何一项投资,无论大小,大到买一套房,小到投资一手股票,都要深思熟虑,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对不要出击,因为你做的每一笔投资都要确保要赚钱。

当然有时候事与愿违,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亏钱了,但是因为你大多数的交易你是有把握的,那么最终你就赚钱了。为什么散户亏钱?前两天我看一个香港人录的小视频,非常有意思,形象的写出散户为什么亏钱。当一个股票开始突破上涨的时候,不管这支股票干嘛的,就赶紧追进去,全仓杀进去,然后就开始下跌。下跌刚开始他说没关系,这是正常调整;然后再跌,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这公司太烂了,然后又跌了20%,散户说:完蛋了,肯定买错了,赶紧割肉吧。刚刚割完,这个股票开始反弹,然后反弹个20%,他又想:想骗我肉偿不可能,我不会上当了,这时候又涨30%,他开始怀疑自己,说这个股票可能有重大利好,要不怎么会涨那么多呢,在犹豫的时候股票又创新高了,他再次满仓杀入——ALL IN,然后又迎来新一轮的暴跌。

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散户现有思维,就是做一个投资,没有做任何研究,就是闭着眼睛开车,这时候不亏钱才怪。所以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巴菲特还是苏世民给我们讲的这句话,不要赔钱,做每一笔交易都要负责任。

成功绝非易事 苏世民的25条处世原则(下)

如何面对失败?这其实决定了一个组织和个人的成败。

第22条他讲到,失败是一个组织最好的老师,开诚布公的客观讨论失败,分析问题所在,你就会从失败中学到关于决策和组织行为的新规则。如果评估得当,失败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组织的进程,使其在未来更加成功。

所以我们不要惧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说你在失败中不能认真的总结思考,那么下一次你还会失败。在失败中真正找到原因,我们下一次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不会再失败。

在用人方面苏世民也提出来,第23条:尽可能雇用10分人才,因为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感知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朝着新方向开展业务,他们还会吸引和雇用其它10分人才,10分人才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如果你聘8分的人才,他可以帮你帮你完成任务,你聘9分的人才,他可以出色的完成任务,但是你只有找到10分人才,他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任务,而不需要你指导。

所以做企业一定不要吝惜工资,西方经济学有一个效率工资理论,就是说你付多少钱的工资,就会招到什么样的人才。你付一流的工资就会招到一流的人才,你付二流的工资只能招到二流人才。你只要给人才足够多的激励,真正的人才就会涌过来。

如果一个人才他在市场上值100万年薪,而你能给他200万,他就会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因为他怕失去这份工作之后,他也找不到这么高的薪水。但是如果说价值100万的人才,你却只能给他50万,他就会消极怠工,他认为他的努力没有回报。所以在人才观上,用人单位一定要考虑到效率工资这个理论。

因为做金融是以人为本的,都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国内的基金公司在招营业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瞄准清华北大的一些名校的研究生,因为他是要寻找10分人才,这样的话才能事半功倍。富士康这种代工企业,需要工人做的都是体力活,不需要太高的主观能动性,基本上都是机械的干活,这时候主要考虑的才是控制成本,怎么用最低的成本完成任务,所以做金融和做这种制造业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最后的第25条,苏世民讲到每个人都有梦想,尽你所能帮助别人实现他们的目标。

你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但是对于员工来说,他一个月可能就拿固定工资或者是有微薄的奖金,他有什么理由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自己的家庭时光去跟你拼命工作?所以就跟苏世民说的一样,你不能成就别人的梦想,你不能让公司的成功和员工挂钩的话,那么员工没有必要给你卖命。

所以这也是给所有的创业者一个提示,一定要把有梦想的人、把所有的员工“绑”在一起,无论是通过股权,还是通过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够做出一番成就。

这就是苏世民的25条生活和工作的原则,大家一定要好好读一下。

一人、一生、一本书 苏世民历时七年精心巨著

大家可能不知道,苏世民在高中时期,就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他当时作为学生会主席,在一个普通的高中,居然邀请了当时最流行的乐团到他们高中免费演出,而他这种大胆的想法和大胆的尝试,让所有人都震惊,但是他最终成功了。所以有的时候,真的是梦想有多大,路就有多宽。如果你想都不敢想,那么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所以他在书里面讲到,如果你足够渴望一件事物,即使没有条件也总会找到方法达成所愿,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坚持就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就会功到自然成。当然仅仅有欲望是不够的,追求高难度目标有时难免会事与愿违,不得其所,这是志存高远的代价之一。这时候我们就是要用坚强的毅力来克服困难,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苏世民在高中以及耶鲁大学求学时,都非常注重体育运动,他是接力赛的第一棒,所在的团队曾经拿过州冠军,所以说身体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让你保持充沛的精力,让你保持坚定的意志,体育运动是最能锻炼人的毅力的,考验你能不能日复一日的去重复一个动作,日复一日的去克服人性的懒惰。我觉得这也是他之所以能成功的一个原因。

关于个人的定位,他讲到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是谁,越早认清自我越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家一定要对自己要有足够的了解,扬长避短,而不能仅仅是帮别人打工,成就别人的梦想,仅仅满足于做一颗螺丝钉,要勇于迈出第一步,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撰写这本《我的经验与教训》,苏世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与这本书的作者共同历时7年,整理了苏世民的口述内容以及专访内容,最后才得以完成。书中展示了苏世民人生最精彩的高光片段,同时也融入了他的人生感悟,一位老人一生的成就以及人生智慧的总结都融入进这本书,所以是非常值得仔细阅读与品味的。

我一直建议大家多读书,读书是与成功的人士交往成本最低的方式。你读了名人的传记,实际上你相当于聆听了一堂真知灼见的课,从别人的人生生涯中去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当然任何人的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投资的机会不停在变,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买一本来看看。

前两天,张磊(高岭资本董事长)和郁亮(万科的董事长)和苏世民对话,可以说是行业领军人物之间的对话。书中还有很多插图,包括苏世民和很多名人的合影,例如美国的历届总统,还包括一些影视界的名人,如汤姆克鲁斯,还有各国的政要名流,如法国总统马克龙、梵蒂冈教皇阿弗拉西斯等等,可以说他在政商两界都非常成功,虽然他没有直接进入政界,但是却与政界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苏世民重要的人生感悟是关于朋友:生命之旅是漫长的,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这一偶然的善举往往会以最出乎意料的方式回报你,因为每个人都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艰难时刻扶危济困的朋友。

他在人生中曾经帮过一些人,而这些被他帮助过的人后来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又帮助他渡过难关。如他与摩根大通的合作,和美国银行的合作,都是在危难中互相救助,最后度过了难关。

关于产品需求,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如果有人要求你提供新产品,那么这个人是地球上对这一产品唯一感兴趣的人的概率是0,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这样的要求,那么这背后可能代表一个巨大的机会。

《我的经验与教训》通过苏世民一生的经历以及人生的精彩片段,可以感受到他的诚恳直率,包括人生中的一些错误时刻、家庭变故,也都娓娓道来。

这种坦然面对人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因为很多成功人士往往只讲自己成功的地方,很少去讲自己失败的案例,他在书中讲了很多次失败的案例,这点和巴菲特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成功的人,是不会去避讳自己失败的经历的,因为其实你的每次失败都是未来成功的基础。所以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尽早去订阅这本书,推荐大家阅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