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就是一切,一场由供求因素导致的完美风暴正在上演。”
2020年底以来,全球汽车芯片供需出现失衡,导致大众、丰田、福特等车企纷纷实施短期减产计划。多位海内外证券分析师对汽车芯片的供需情况感到担忧,并做出上述判断。另有权威机构预计,今年一季度,全球汽车产能将缩减120万辆左右,并有可能成为常态。
而聚焦到中国汽车产业,汽车芯片的短缺不仅仅影响到了车企的产能,还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短缺,还可能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破解缺“芯”之痛?3月24日,证券时报汽车行业部特别邀请了来自产、学、研、企各界的嘉宾,通过线上沙龙的模式,共同探讨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机遇和未来之路。
三季度或进入供需平衡
“汽车芯片的短缺是市场供需不平衡所致,短期内还无法通过非市场手段调节。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才有可能进入新的供需平衡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当前,芯片的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除了汽车行业,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医疗仪器等各个行业也都在面临“缺芯”的情况。
李绍华分析称,汽车芯片的短缺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全球半导体产能紧张,智能网联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较燃油车成倍增长;二是疫情原因导致行业信息错配,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恢复,导致部分零部件企业准备不足;三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电子企业超预期囤货,加剧芯片紧张;四是暴雪、地震等不可抗因素在短期内削减了芯片产能;五是汽车行业恐慌性的囤货也加剧短缺的情况。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原诚寅分析,汽车产业非常注重精益生产,厂商均在追求“零库存”,而芯片企业从下单到交付的过程中,要经历6至9个月的周期,当整车企业产能快速提升时,上游的芯片企业便无法跟上节奏。
紫光国微政企客户部政企事务总监徐敬周透露,从芯片企业的视角来看,汽车芯片具备高可靠、高安全、高稳定的特点,技术门槛较高,难设计、难生产更难上车。
“如果芯片企业无法和整车企业形成强绑定关系,那么单一的芯片是很难快速上车并形成匹配的”,原诚寅分析称,通常一款芯片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进入整车企业的供应链体系,此后还要保持5-10年的供货稳定期,如果无法形成强绑定关系,很多芯片企业是无法承受断订风险的。“并不是芯片企业不愿意做车规级芯片,而是怕做了没人用”,原诚寅表示,汽车与芯片企业对于开发流程、周期准备的理解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汽车芯片的供需失衡。
因此,李绍华认为,对于汽车芯片供需失衡的问题,应该分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来看。短期来看,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汽车芯片的供需会进入平衡阶段。受芯片短缺的影响,中汽协方面判断2021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呈现“前紧后松”的态势,下半年随着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的缓解将会有所提升。
从长期来看,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是产业链上的明显短板,甚至是卡脖子问题,未来势必要加速中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卡脖子”危及产业链
“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在于三点:动力电池、汽车芯片和软件。目前,动力电池方面已无需担心,但汽车芯片基础仍然薄弱,软件操作系统领域更是一片空白”,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分析,在全球汽车产业均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窗口期,各个国家均将汽车产业升级上升到战略高度,因此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大概率事件。
相关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商90%以上的芯片仍然依赖进口,自供率不足10%,而这也将严重威胁到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
在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国产汽车芯片为何未能跟紧节奏,形成规模化应用呢?原诚寅直言,通过实际调研后发现,整车企业对于国产芯片的评价是不能用、不好用和不敢用。
“由于行业标准体系缺失,整车企业对芯片质量无法做出标准化验证和评判。”原诚寅表示,这是导致国产芯片不被认同的重要原因。同时,不得不正视的现实问题是:目前我国汽车芯片企业基础研发能力仍然不足,尽管存在一些明星汽车芯片产品,但在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和车规工艺上,距离国外的水平仍然有差距。
李绍华指出,我国在汽车行业内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零部件企业,在芯片行业内也缺少IMB这种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两个行业的问题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现在的“长短塞”问题。
原诚寅也认为,靠单一的产业,是无法解决汽车芯片所面临的问题的,势必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而这也是目前国内所缺乏的。
以生态探寻融合发展
2019年单车汽车芯片成本均值约为400美元/车,而到2022年,这一数值将增长到 600美元/车,按照目前国内每年的新车销量,预计2022年,国内的汽车芯片市场可达150亿美元,约占全球22%甚至更高,这意味着,汽车芯片行业仍然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潜力空间。
一汽产业基金投资经理常晓环透露,从2020年开始,整车企业开始对汽车芯片的认识从单纯的财富投资转移至战略层面,整个产业的投资热度空前,投资方向的集中度也很高。
徐敬周表示,汽车芯片现存的供需难题,既带来了危机,也带来了机遇。对于汽车产业而言,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同时,也应当从中探寻更多的发展机遇,助力国产汽车芯片找到更多的使用场景和机遇。
对此,李绍华建议,我国要想实现对车规级芯片的自主可控,首先要从标准法规、制度体系上进行完善,进而推动行业的对接。同时,在进行技术突破的过程中,也要聚焦于重点,从核心领域进行突破。
“车规级芯片技术含量高,真正实现上车是很难的。”李绍华认为,从产品的试验阶段到规模生产,国家从政策层面、合作环境上还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机制。李绍华强调,实现对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并不意味着要抵制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布局,相反我国还需要加强对芯片的“引进来”力度,健全供应链体系,以更好地抵御突发事件对产业体系的冲击。
李绍华表示,作为汽车芯片领域后进者,很难在短期内形成超越优势,因此可以致力于走一条“特色”之路。在他看来,融合发展不仅是“十四五”的核心关键词,也是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主题,要发展具备中国特色的汽车芯片,还是要坚持以产业生态的模式来推动。
对此,原诚寅提出几项具体的措施。在他看来,要构建汽车产业链的创新生态,需要产、学、研、企和投资方等坐在一张桌子上对话,以此形成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紧密互动。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建立汽车芯片联盟的形式,通过业务、市场+资本的模式,推动创新技术的落地,同时也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培育芯片领域的核心人才,通过人才的培养,强化产业链对于汽车芯片认知的深度。
事实上,目前已有这样的汽车芯片联盟组织产生,并在工信部的指导下积极推动汽车芯片的供需业务对接等。
博微太赫兹高级毫米波系统工程师孙泽月认为,解决缺“芯”的核心办法是自主研发,但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对此,李绍华也呼吁为汽车芯片产业的培育予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提高产业链上下游的互信度,将融合发展贯穿至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才可进一步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关报道:
通用汽车:由于全球半导体芯片短缺 将延长减产
“芯慌”又升级?这种产品缺货涨价!有产品9个月才交付!还会持续吗?
全球缺“芯”!英特尔公布大计划:斥资200亿美元建芯片工厂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