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债是债券市场的传统主流投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票息,是债券型基金主要的收益来源之一。信用债券是指政府之外的主体发行的、约定了确定的本息偿付现金流的债券;具体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分离交易可转债、资产支持证券、次级债等品种。
相比发行人为政府、银行的利率债券,信用债的发行人主要是工商企业,不同的发行人背景使得投资者享受了相对偏高的收益率。
近年来信用债规模扩张,实现了供销两旺,对于支持实体经济起到积极作用。信用债发行规模与市场融资利率较为相关,2017年以来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信用债融资规模逐步扩张,2019年信用债发行规模同比提升30%,存量规模达到9.54万亿。根据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今年中国货币政策更为灵活适度、“推动利率持续下行”将有助于信用债融资规模持续扩张。
积极把握信用债投资机会,可以为投资组合提供持续超额收益。我们认为信用债投资的阿尔法来自于包括自上而下策略、突发信用风险事件、自下而上策略、创新品种定价等。
自上而下的信用债投资策略是指综合考虑宏观政策基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基本面等因素,从行业轮动的角度,选择风险收益比较高的行业。
对于这一策略,尤其需要关注政府政策导向及评价其可实现程度。比如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甚嚣尘上,钢铁煤炭等重资产行业尽管历史包袱较重,但受益于产品价格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加强,偿债能力得以保障,信用利差实现收缩;2018年,政府置换债务最后一年,偏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叠加城投的金边属性,进一步推动城投利差有所收敛。
信用风险事件突发,也可能带给阶段性投资机会。信用风险事件是指发行人不能到期兑付债券利息或本金,从而引发的违约行为。针对信用风险事件,债券市场投资者会快速寻找原因、贴标签,并排查类似个券,从而导致短期内类似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如2018年以来,受到宏观经济影响,民营企业违约数量、规模逐步增加,多家机构投资者对民企债实行禁入;2019年包商事件,市场快速累积了对于中小银行流动性的担忧。
事实上,随着时间迁移,发行人的偿付情况将逐步被市场发现,从而实现信用的重新定价,部分资质偏好、被误伤的发行人利差有明显收缩空间。
自下而上的信用投资,依赖于内部信评团队的实力,往往能带来可观的超额收益。通过深入了解发行人实际控制人、股东支持、经营变动、投融资规划、偿债规划等多方面情况,并进行实际调研进行多重确认,信用研究员或可推荐中短期具有偿债能力、而不被市场认可的个券。如相关个券后续被市场认可,可获得较大资本利得;如相关个券价值未被市场挖掘,也可获得较高的持有到期收益。
此外,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创新的持续推荐,债券市场迎来了较多的新品种,一般会有一定的溢价。比如永续债券、CRMW、ABS扩容,对于同一主体不同发行品种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以获取一定的超额收益。同时随着相关品种流动性的增强,也可获得一定的资本利得收入。
总体来看,作为传统债券型基金的主要投资品种,信用债券可通过自上而下、信用风险事件、自下而上、新品种套利等多种方式获得超额收益。相关超额收益的挖掘,往往有赖于富有经验、对信息变化、勤奋的投研团队。目前相对于中国信用债总量,违约数量仍偏少,信用债定价仍不尽完善。机构投资人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信用债超额收益挖掘,为产品业绩作出持续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