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讨论:近期,爆款基金频现引起各方关注,爆款基金是否有利于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于基金投资者?
来源:基尔摩斯
2018年底,交银施罗德总规模为1551.3亿元,若剔除货币与短期理财,规模为593.72亿元,在基金行业排名第25位。
2020年三月末,交银施罗德排名上升明显,非货币理财规模达到1670亿,在基金行业排名第14位。
一年半的时间,非货币理财规模翻了1倍多,
我们作为投资者也能明显的感觉到,最近2年,何帅、杨浩、王崇、沈楠等多位交银旗下的基金经理走入我们的视线中,一点点推动交银规模增加。
据统计,交银现有27位基金经理,谁是它的权益一哥呢?
剔除债基、货币、理财,交银有65只基金(不同份额分别统计),蔡铮负责其中14只指数型基金的管理,
再剔除蔡铮管理的14只,余下51只,涉及19位基金经理,
从管理数量看,并没有哪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数量明显的多,像何帅、郭斐、沈楠、王崇、杨浩、王少成所管理的基金,基本在3只左右。
再细看上图中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只有王少成在加入交银前,有在东吴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的经验,其他无人有过公募基金的经验,且在加入交银前要么有过多年的研究经验,要么加入交银后做分析师、研究员,有过一定的经验积累,才开始做基金经理。
我选了6位基民熟悉度高的基金经理的职业过程,大家可以看看,是否如我所说。
郭斐,2009年8月至2014年3月于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高华证券公司任职。2014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22日任交银施罗德稳健配置基金经理助理,2017年9月26日做基金经理。
沈楠,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在长江证券担任高级分析师,2011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基金经理助理,2015年5月5日开始做基金经理。
王崇,2008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高级研究员,2014年10月22日起做基金经理。
何帅,2010年至2012年任国联安基金研究员,2012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2015年7月9日做基金经理。
杨浩,2010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2015年8月15日做基金经理。
韩威俊,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担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助理分析师,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担任北京鼎天资产董事助理,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担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行业分析师,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担任信诚基金投资分析师,2013年加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曾任行业分析师,2016年1月20日起做基金经理。
当然,交银旗下也有“特殊点的基金经理”,比如周中,从加入交银到担任基金经理时间略短,2015年加入交银,同年12月做基金经理。
这么快的升任速度,得益于他以往的工作经验,2009年至2010年任野村证券亚太区股票研究部研究助理,2010年至2013年任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研究员、高级经理,2013年至2015年任瑞银证券研究部行业分析师、董事。
周中在管2只基金中,与陈俊华、陈舒薇共同管理的交银环球精选是交银旗下唯一的主动QDII。
虽然是唯一一只,但是规模较小,截至3月底,只有1.08亿元。
主动QDII在我国基金圈一直挺尴尬的,尤其当初首批出海基金成立在2007年、2008年的高点,业绩萎靡不振,基民多不爱往QDII这块做投资,导致国内主动QDII鲜有规模大的。
交银恐怕也知道这点,像陈俊华、周中这类原本擅长做跨境投资的基金经理,就发行沪港深基金,或者能够投资A+H两市场的混合基金。
周中管理的交银创新混合,18年成立,近2年的时间,累计回报100.22%。
陈俊华管理的,19年1月18日成立的交银核心资产,1年多累计回报53.55%。
交银的基金经理多内部培养,
何帅、郭斐、沈楠、王崇、杨浩是已出师多年,在江湖早有名气;
田彧龙、刘鹏是初入江湖2年多,小荷才露尖尖角;
杨金金是初入江湖,交银趋势混合是他的试金石。
综合分析,我认为交银施罗德并没有所谓的『权益一哥』,主动权益的基金经理并驾齐驱,不分伯仲。
不过度倚重某位,能够规避当某基金经理离职时,公司未来的规模也有持续增长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