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老虎财经app
作为平安的十年铁粉,李驰近日的部分言论引发股民热议。与但斌竭力唱多贵州茅台不同,同为私募大佬的李驰却反其道行之。与此同时,李驰又贴出自家私募产品的成绩单,一“踩”一“抬”之间,似乎别有目的。不过私募基金不得通过互联网、
6月26日,素有“但茅台、李平安”之称的私募大佬李驰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中国平安的一番言论,引发市场热议。针对网友“主流基金抛弃平安”的说法,李驰回复称“现在是大股东都在抛弃,已不属于人弃我取的范畴了”,由此引发市场对李驰已清仓平安的怀疑。
从李驰的各种明言暗语中,平安似乎已不再是他的“心头好”。然而,不在90元的时候发言,却在60元附近出来频繁说话。网友揶揄道:这到底是清仓还是抄底?李驰的这番操作令人直呼“看不懂”。
事实上,作为深圳市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同威投资)的总经理,李驰的此番言语似乎意在“出圈”。在旗下产品业绩经历多年的惨淡表现后,今年终于迎来了翻身时刻。而此时频频拉上平安赚取话题热度,有为自家产品打广告的嫌疑。
而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基金不得通过互联网、微信等载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李驰此举不知是明知故犯还是打擦边球?
1
截图宣传业绩,李驰打擦边球?
早在今年3月,有投资者就是否已经清仓中国平安股票询问李驰,而李驰则打趣回复说“现在看来是真的”。此后便在社交媒体消失匿迹近3个月。
直到6月24日,李驰才贴出一张旗下私募产品的收益图,并向粉丝们宣示“I am back”。其中有网友在该帖子下提问“关于平安”,李驰回复称“人人不买时孤独买进,人人持有不卖时孤独卖出。”
在这番隐晦发言后,6月26日李驰继续在微博贴文中表示“当茅台、平安已经成为主流基金的标配时,已经是该进行我书中的‘人多的地方不要去’的实践了。”
作为中国平安的投资者代表,李驰的舆论地位,一如茅台之于但斌,医药之于林园。然而从李驰在社交媒体上常常几个月保持沉默的状态来看,近日的表现却显得过于“反常”。屡屡提及平安,并带出自家产品收益成绩单,颇有“卖瓜”之嫌。
事实上,在李驰沉默无语的日子里,也正是其旗下私募产品表现十分平淡的时期。私募排排网显示,同威投资旗下的代表作山东信托-同威3期成立12年来年化收益仅为8.67%,多只产品年化收益不足20%。
更有意思的是,多只产品似“一夜暴富”一般,累计收益大部分是靠今年的业绩爆发才一冲而上。
比如,同威天眼累计收益达168.71%,年内收益就已达110.42%;同威大同价值1期,累计收益99.34%,年内收益达52.93%;去年4月成立的同威哈勃1号,累计收益66.12%,而年内收益就已达65.84%,这意味着去年该产品几乎是零收益。
令人瞠目的是,去年7月21日成立的同威玻尔1号产品,截至6月25日,该产品年内收益达41.71%,但累计收益却只有40.46%,也就是说在去年的牛市行情中,这款产品不赚反亏。
此外,翼威价值发现1号、同威阿基米德1号、同威海源价值2期等产品均存在上述情况。
不过,随着年内产品业绩回暖,作为同威投资的掌门人,李驰也开始明显活跃起来。此时处处暗示自己抛售平安,蹭上近日保险股“信仰崩塌”的热度,多有借此宣传自家产品的“嫌疑”。
而根据相关规定,私募基金不得通过互联网、微信等载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业绩回暖,同威投资也开始趁热打铁发行产品。私募排排网显示,同威投资年内成立的产品共计3款,本月内就集中成立了两款产品。这也是同威投资发行产品数量最多的一年。
即便在如此业绩下,同威投资在私募排排网上的规模是5亿以下,这也表明同威投资在前几年并不受投资者欢迎,这与其此前的业绩正相关。
2
当初看好金融股,如今弃之敝履
同威投资旗下产品多年表现不佳,或与李驰独特的投资风格有关。
从李驰的历史操作来看,他对金融股和大盘股情有独钟,并坚持长期持有,致使其管理的私募收益曲线与沪深300走势高度一致。
由于信仰价值投资,李驰被称为“中国巴菲特”。在此之前,李驰因为发掘万科的投资价值而一举成名。据公开报道,李驰在2004年时便发现万科的成长性,2007年重仓万科A和招商银行的李驰赚了个盆满钵满,并且在5000点上下提前出场,避开了“股灾”。仅在万科A上,李驰便收获了高达15倍的投资收益。
但是,在2009年之后,这种鲜明的价值投资风格换来的却是一张张惨淡的成绩单。
自2008年开始,李驰就开始大举买入大量金融类股票,包括招行、兴业银行、交行和中国平安等。其中,中国平安被市场视为李驰的蓝筹价值发现之路另外一个典型。早在2010年,李驰便高喊“买平安”。
然而,就在李驰大举进军金融股前后不久,长达五年的熊市随之开始。这导致李驰所持诸多标的被深度套牢,公司业绩相当惨淡。根据私募排排网,同威投资公司收益期间最大回撤逼近-40%,负收益状态竟持续5年多时间。
直到2014年下半年,同威投资的收益曲线才开始明显走翘,并逐渐与沪深300收益曲线拉开差距。如此趋势的变化与2014-2015年牛市的行情变化有关,也与李驰重仓的金融股大幅上涨有关。
与此同时,李驰旗下产品也终于开始摆脱负收益状态,慢慢走出阴霾。
不过,在金融股高位的时候,李驰似乎是沉默的,而此时却“出圈”,不禁令投资者质疑其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