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编观点:震荡中更应坚信常识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半年结束,基金半年度业绩随之出炉。梳理上半年绩优基金可以发现,领跑基金大多重仓了新能源、周期等板块,在行情波动时不动如山,最终在数千只基金中脱颖而出。
从上半年的基金业绩表现看,在成立时间超过半年的4200多只偏股基金中,取得正收益的超过八成,回报超过10%的基金超过1300只,更有300多只基金回报超过20%。
但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在春节前高位追涨张坤、刘彦春等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如今还处在被套的状态,部分投资者已经在3月份的市场低点选择卖出。
实事求是地说,在春节长假后的市场大幅调整中,短短十几个交易日,很多基金净值跌幅超过20%,即使对于成熟投资者来说,也是非常残酷的考验。在此极端情况下,更多的是对常识的考验。
就资本市场而言,逐利是永恒的主题。当复杂的金融交易借助科技手段变得异常简单时,极低的参与门槛,让很多认知不足的投资者,在看到赚钱效应后蜂拥而入,资本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泡沫。
在市场的大涨大跌中,敬畏常识至关重要。既要避免在牛市高点疯狂买入,也要避免在熊市底部不敢买入。从历史常识看,牛市中,百亿级基金一日募集完毕,可能是市场见顶的标志。相反,在市场底部同样会有很多明确的信号,包括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破净股增多、产业资本积极回购、高管拿出真金白银增持股票、公募基金发行极其困难等,这就是入场的信号。
对牛市的追捧,对熊市的唾弃,这是人性在资本市场上的极致演绎。在牛市巅峰,每个人都倾向于下跌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在熊市末期,每个人更倾向于下跌还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看,牛市贪婪和熊市恐惧如影随形,科技进步的速度远远快于人性进化的速度,资本市场发展多年来,人性几乎没有变化过。
对于投资者来说,坚信常识就要淡化短期,风物长宜放眼量,还要对投资收益有合适的预期。即使是少数净值超过10元的“十倍基”,其年化收益率通常只有20%左右。上述基金已经代表了业内的顶级水准,尚且难以在长时间内取得更高收益。很多投资者总是奢望更高的收益,其结果往往是在市场高点入市,最终在市场退潮后落得个一地鸡毛。
从基金投资看,普通投资者更应该淡化择时,因为即使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准确判断出牛熊也非常困难。但是,基于常识进行模糊的判断并不困难,可以通过定投来克服短期波动。拉长周期看,权益投资的回报更高,也是战胜通胀、实现财富增值的有力工具。在熊市坚持定投,在牛市卖出,拉长时间看,借助复利效应,回报就非常抢眼。
投资大师邓普顿说得好:“牛市总是在悲观中诞生,在怀疑中成长,在乐观中成熟,在兴奋中死亡。”最悲观的时刻正是买入的最佳时机,最乐观的时刻正是卖出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