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向珠三角:10年间增加近2200万人 占全省比重提升至62%

发布时间: 2021-07-18 10:48:0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5月15日,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对外公布,亮点颇多。

国家统计局此前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为126012510人,较2010年新增21709378人,既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人口增量第一大省,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7.79%提升至2020年的8.93%。

但在广东省内部,存在明显的区域间人口增长的分化。

据披露,分区域看,珠三角核心区人口为78014335人,占61.91%;沿海经济带东翼地区人口为16321051人,占12.95%;沿海经济带西翼地区人口为15758245人,占12.51%;北部生态发展区人口为15918879人,占12.63%。

2010年,珠三角九市人口总量占广东全省人口总量的比重为53.87%,到2020年,这一比例上升了8.0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九市过去10年间的人口增量高达21830386人,超过了整个广东省同期的人口增量。这也意味着,过去10年间,非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处于减少状态。

“人口赢家”珠三角内部分化

根据普查数据,广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867.7万和1756.0万。广州仍为整个广东省人口最多的城市,深圳则在过去10年新增了最多人口。仅这两个城市对比2010年的人口增量就高达1311.2万,超过了同期整个浙江省的人口增量,而浙江省人口增量在全国仅次于广东。

根据两地此前的规划,到2020年,广州、深圳常住人口预期目标分别为1550万、1480万。经过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调整后,广州已超出目标318万人,深圳超出了276万人。

接下来,两座一线城市是否将可能调整户籍政策,转向控制人口?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周仲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国家户籍政策改革趋向来看,其价值取向是要实现“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统一。

他指出,深圳和广州作为超大城市,现行的户籍政策对吸引优质劳动力资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过快的人口增长也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带来较大压力。如何平衡人口生产与消费功能,必须用长周期的视野来观察,防范人口变动发生大幅度波动。

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指出,城市最优人口配比可能说不出具体的标准,但应该是一个静态跟动态结合的标准。城市在产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劳动力的规模跟产业结构来匹配,这个跟产业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按照人口流动规律。

“一个地方,一座城,从人口的角度考虑,因城施策上可以做一些独立思考,才能会使城市的发展更有持续性,对解决未来的问题也更有前瞻性、预见性,以实现经济人口互动变化的良性循环,造福于整个人民,以及社会的有序流动。”杨新洪指出。

除广深之外,珠三角其他城市总体也有着不错的人口增长表现,佛山、东莞的人口增量均超过了200万,惠州和中山则超过了100万。

其中,东莞常住人口数量达到了1046.7万,目前广东省共拥有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

佛山2020年人口数量达到950.0万,未来几年内有望突破千万大关。过去10年,佛山的人口增量仅次于广州和深圳,比东莞还略高一筹,达到了230.5万。

在珠江西岸的“珠中江”组团中,中山的人口增长表现最为突出,由2010年的312万增加至2020年的442万,增加了130万人,并且中山的常住人口数量反超了肇庆。

珠海素来是一座“小而美”的城市,也是珠三角九市中人口数量最少的城市,2020年,其人口仅为244万。

有观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珠海在创新产业等方面其实有着不错的表现,但它的人口与广州、深圳等完全不在一个量级,这也是制约珠海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即便珠三角整体是人口增长大赢家,但内部同样存在分化。9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均在增长,但江门和肇庆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在下降,江门由4.27%降至3.81%,肇庆则由3.76%降至3.26%。

(珠三角10年间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人往经济高地走

事实上,从广东省官方的规划来看,已经传递出了人口向珠三角集中、非珠三角地区人口减少的信号。

今年2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的初步成果,其中人口规划部分指出,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增长至2035年的8440万人,平均每年约增加125万。

而在非珠三角地区,北部生态发展区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1687万人降至2035年的1510万人;沿海经济带西翼仅从1620万人增加到1650万人;沿海经济带东翼从1738万人增加到1800万人。

如果将非珠三角地区视作一个整体,未来15年在规划中呈现人口减少的状态。

如今,珠三角九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7800万,距2035年8440万的预期仅有约640万的差距。到2035年,珠三角人口大概率将突破8440万的预期。

经济学家樊纲曾预计,到2050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加上港澳)的人口将可能达到1.2亿到1.4亿。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同时也是经济第一大省,全省内部的人口增长分化,很大程度反映了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

杨新洪在前述采访中解读称,人口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加抢眼。经济跟人口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互相促进的。人往高处走,实际上也代表着人往经济高地走。这样的表达,或者说就是一种人口变化的规律。

周仲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更大视域观察,人口空间分布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低纬度、气候适宜、沿海沿江地区人口集聚度普遍较高,这也是中国人口分布“胡焕庸线”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他指出,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人口空间分布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珠三角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公共服务优质、交通便捷等原因,人口集聚度高,人口密度大。从未来发展趋势来说,随着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推进,珠三角地区将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将持续快速发展,人口集聚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在广东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作为经济的主引擎,这对人口的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均提出了要求。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广东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214人上升为15699人。15699这个数字在全国并不算领先,但珠三角城市的表现十分亮眼。譬如,深圳、广州和珠海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分别高达28849人、27277人和25752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往经济高地走的同时,迁徙意愿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公共服务配套的影响。

周仲高向记者表示,在调查中发现,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对人口吸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人口集聚动因正由父代的“经济动力”(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发展机会等)转向子代的“社会动力”(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成长机会等),城市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公共服务将成为人口吸引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