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指点位首次超越沪指,如何寻找下一个宁德时代?2021中期策略会碳中和专场火爆来袭!||“碳中和”大势所趋,顺应时代潮流,梳理重要讯息,剖解投资机会,《碳中和日报》做您“碳投资”路上的小秘书→
原标题:晨星Sustainalytics观点 | 用ESG撬动碳中和背景下投资机会
来源:Morningstar晨星
据专业机构测算,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
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Sustainalytics大中华区副总监金冀安在第二届可持续金融论坛发言中对绿色金融领域发展机遇的肯定。他指出:一方面,传统周期行业和高碳行业需要技术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催生出大量融资需求,而且对于不同产业间的全供应链都有不同程度的约束和要求,也带来许多投资机会。
在看好机遇的同时,绿色金融领域也伴随着两个风险点。
一是“洗绿”和“漂绿” 现象仍有发生。部分发行人在做绿色融资时并没有严格参考业界标准和科学减碳路径,直接进行绿色或转型贴标,宣传目的大于实际意义。业内人士期待国内绿色金融市场能在更强有力的政策指引下更加规范,同时也希望发行人端由“个体自发” 向“群体自觉”转变。
二是目前热议的碳交易或碳补偿机制,并不是“护身符”,而应该被视为多元化减碳渠道。对于为何有些碳达峰比碳中和目标更难设定?所购买的碳减排能否兑现?碳排放配额是否公平?如何准确核查和追溯碳减排等问题,仍需要进行思考。
“双循环”指导ESG实践
金冀安认为,随着绿色、可持续理念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ESG投资的热度也逐渐上升。然而,独木不成林,关注ESG 绝对不是单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也不是“一阵风”式的热点概念,在全球气候变暖,各国积极履行碳中和承诺的大背景下,ESG其本质上是人类集体的觉醒与自救。反映到投资领域,ESG投资的本质是从股东至上原则到利益相关者保护的转变,这是市场解决分配公平问题的途径。
当下和未来,可以积极利用“双循环”理念来指导 ESG 实践。从国外大循环来看,ESG 投资是国际资本市场主流趋势,反映的是投资人关注与需求。而国内回应与实现自身循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强而有力的监管。
今年 4 月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 年版)》,5 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创新品种,以及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征求意见稿,6 月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政策陆续落地,ESG投资也应受到更加有效的监督。
第二,资产所有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主动实践 ESG 投资策略。
外部的监督以及相关数据可得性的增加将有效促进机构投资者对于ESG投资策略的使用。近期,晨星也推出了针对基金公司的ESG 实践程度评级,分为四个等级:领先、进阶、基本和初阶,具体涉及基金层面以及基金公司层面两个维度的考察。而另一方面,ESG 主题投资衍生出的碳中和主题投资,晨星旗下Sustainalytics专门开发了碳风险评级数据,在自有的ESG风险评级总体数据库基础上实现了碳数据的分类和简化,方便投资人对投资标的相关碳数据的跟踪和管理。
第三,本土企业发行人需要重视ESG绩效的规范化披露及提升,并提高对于可持续融资的认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ESG相关信息的披露。除了自身披露外,专业评级机构给出的ESG风险评级也成为了帮助企业自身以及利益相关方衡量ESG绩效改善情况的重要指标。而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社会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转型债券等融资工具的在中资企业的应用也能让企业不断提升可持续意识,并通过良好的ESG实践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益处。
打通国内大循环,才能够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 ESG 投资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