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驰:市场到了“专治各种不服”的阶段,这只股票我敢点名,创业板分歧多此时往往反而更安全

发布时间: 2021-07-24 17:58:38 来源: 新浪财经综合

军工板块逆势起飞,是一日游,还是有大行情?如何布局?两市成交额连续12天突破万亿元,透露什么信号?中期策略会军工专场讲透了

独家对话李驰:市场到了“专治各种不服”的阶段,这只股票我敢点名

证券市场红周刊

记者 | 李健

我们预判可能要到了成长股光芒四射的时候,而价值股可能会像当年一样蒙尘一段时间。

未来10年间,新能源头部企业想要再涨50、100倍是绝无可能的,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上涨1倍,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因为对中国平安乃至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重仓中国平安的行动,李驰一直有“李平安”的民间称号。这个“称号”既是赞誉,还是负累。最近,李驰公开发文宣布卖出中国平安,于是各种“‘李平安’清仓平安”消息迅速散开来,这显示出李驰已经向昨天的自己挥手道别。

相比于李驰的“向内看”,外界很关心他又买了啥?李驰公开表达看好新能源的观点,他还参与了整车厂商小康股份的定增。这就是李驰的新方向吗?

本周,《红周刊》记者专访了深圳同威投资董事长李驰。他解释说,“清仓平安”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也不是外部所说的因为平安质量变坏了而卖出,完全是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标的”。这些更好的选择就是“中国的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的机会,这是我们最近看到的确定性的机会”。

卖出平安与平安“无关”

“最高”比“抄底”更值钱

《红周刊》:您最近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清仓平安是因为发现了更好的标的。是彻底清仓了吗?原因是什么?

李驰:首先我们不是清仓了平安,“清仓”这个词是不准确的,我们不是抱着清仓的态度扣下的“卖出”扳机。

而且对于平安,我们不是现在才做出的卖出决策。我们不是因为公司质量好坏,或者估值问题而做了卖出,而是我们的资金有了更好的选择标的,所以我们从中国平安中兑现了大部分资金。

之前和人聊天总会聊到平安,但现在平安是我们的“过去时”了。不过有一点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就是做价值投资,就要面对可能被套住50%这么大的股价波动,如果你没有长达5年以上的持股信心,就无法获得最后的收益。

《红周刊》:我知道您现在看好消费和新能源,这是您在社交平台上提到的“大周期”的机会吗?

李驰:价值和成长的走势永远像跷跷板一样,在价值股上涨的时候,成长股往往没有明显的超额表现;同样,在成长股上涨的时候,价值股的光芒往往也会被遮盖。目前这个时点,我们预判可能要到了成长股光芒四射的时候,而价值股可能会像当年一样蒙尘一段时间,这是我们对市场的感觉。

但要记住,永远不要用“抄底”的心态去做投资。“大周期”不代表抄底,而是一种择时的判断。择时也不代表抄底,择时是指当发现所谓的成长明显到来的时候去进行配置,某种意义上而言,“最高”比“抄底”两个字更值钱。

《红周刊》:其实是右侧配置?

李驰:我尽量避免用这个词,因为一提到右侧配置,大家会认为投机性很强,不好把握。我在《中国式价值投资》这本书里所描绘的愿景就是希望做右侧配置,但在本书发表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典型的左侧配置。很搞笑,这说明做右侧是不容易的。而这一次我们觉得自己大概是做到了。

《红周刊》:“做到”后的最大感悟是什么?

李驰:太难了。做右侧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把握的,我们从1992年开始做A股市场,从1996年开始做港股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历练,才有了一点点感觉。

《红周刊》:您所说的“右侧”,具体指什么机会?

李驰:最大的机会来自于中国的智能制造和新能源,这是我们最近看到的确定性的机会。如果从行情开始时计算,新能源已经上涨了两三年,好多人说我们看晚了,我说有可能你们是对的,过去两三年间价值和成长混在一起上涨,确定性如何我不评判。但目前来看,一个趋势确立后,持续上涨三五年是很正常的,新能源后面还有两三年的机会。

相对应的,从2016年到2021年,市场上的龙头股、抱团股涨幅明显,市场给了他们“茅指数”的名称,可见已经形成了高度一致的预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被充分发掘,我觉得发掘得已经差不多了。

《红周刊》:做右侧更能睡好觉吗?

李驰:我觉得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无论他是价值型的,还是成长型的,他们都能睡得着觉。但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如果过度关注回撤的话,怎么样都很难一直睡好觉。

创业板分歧多

此时往往反而更安全

《红周刊》:您认为这一波新能源的上涨,是一个轮动机会还是一个长期机会?

李驰:科技板块的长牛其实在A股没有出现过,2013-2015年间的成长股上涨,其实是伪成长,是靠概念和故事堆出来的泡沫,真正涨起来的是港股的腾讯。

这次新能源板块的涨法与涨势,我认为在形态上会像2009年后的腾讯,就是新能源股一枝独秀,其他板块则要经历长时间的蛰伏。但未来10年间,新能源头部企业想要再涨50、100倍是绝无可能的,因为有些总市值已经超过了1万亿。不过,在现在的基础上再上涨1倍,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红周刊》:最近涨幅已经很高了。

李驰:我觉得,这些板块目前的风险较小,而且市场空间巨大。虽然前期涨幅已经很高了,但我认为目前市场到了“专治各种不服”的阶段。就是说,你认为便宜的股票,它就不涨;你认为贵的股票,不敢进了,但它就涨给你看。

《红周刊》:市场的分歧还是很大的?

李驰:说明大众没有看好,但一小撮有钱人看好。真相在被大众发现之前往往是非常安全的,当真相人人都知道了,市场就危险了。现在关于创业板的分歧有很多,还没有达到高度的一致。

《红周刊》:您之前接受我们采访时提到,A股市场会出现一个40年的长牛,现在依然是这个观点吗?

李驰:我还是这个观点,因为通胀无牛市的定律跟生命会死亡一样确定,在通胀的背景下,只有优秀的公司才能跑出来,现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修改过了,未来40年间,会不断有优秀的公司纳入指数。所以这些公司跑赢一点通胀应该是没问题的,只要它们跑赢通胀,就一定是牛市的形态。

《红周刊》:在通胀无牛市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公司有上涨潜力?

李驰:那些顺应时代方向的公司能够不断壮大,比如通胀在发生,新能源企业都要顽强地往上走,因为科技强国的大方向不会变。只有市场空间足够大,市场非常确定,企业才能跑赢通胀。而如果企业被市场淘汰了,那么通胀就把公司的增长“吃掉了”,就长不大了。

牛市都是在忧虑中成长的

对新能源的担心说明其涨幅没到头

《红周刊》:在新能源板块中,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了1.3万亿市值的“深市一哥”,市值超过了招商银行,但市场争议不少,您怎么看?

李驰:我认为宁德时代是这一轮“成长牛”当仁不让的旗手,我敢点名宁德时代,跟当年我判断万科是2005-2008年“价值牛”旗手是一样的逻辑,就是看清了它们在未来将有一波巨大的成长。

我们看好宁德时代,主要原因在于未来全球燃油车的份额是逐年下降的,未来10年,按照各国的规划,燃油车的占比可能会低于50%。所以电动车在未来10年左右会进入长期成长阶段。用终值估价法来看,我们预判,宁德时代未来的市值能达到3万亿元,现在才1.3万亿元。

《红周刊》:宁德时代目前的毛利率比较高,当各家整车厂都参与竞争后,可能会导致宁德毛利率下滑。

李驰:我觉得,任何产业到成熟期后,都会经历毛利率大幅下降的阶段,但同期它的产能是会大幅扩张的,所以到成熟期后,量和价这两个数据是在动态变化的。未来一段时间,电动车销量的增长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因为市场空间巨大。当量快速提升后,虽然毛利率下降,但盈利也会是增长的。

目前,市场对量增和价减两个变化都看到了,但股市往往会超前反映所有的利好,滞后反映所有利空。现在成长股处在牛市中,所以对利空是看淡的,对利多是放大的。但同时,这也不意味着未来一定是利空的。

《红周刊》:技术方面,固态电池、氢电池未来可能会取代液态电池,您担忧吗?

李驰:做所有投资都有风险,这就见仁见智了。让我判断的话,我认为现阶段另外两项技术不值得担忧。最近,本田汽车宣布,将全面停止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日本是氢能源方面发展的最先进的国家,但要停止生产,所以我认为氢能源或固态电池5年内机会不大。

有一些看空的声音出现,我认为恰恰说明牛市还没有到头,牛市是在忧虑中成长的。真的到头了,就是一片看多的声音。

《红周刊》:相对于业绩,宁德时代的估值是不是走到了前头?

李驰:中短期的估值,主要是行为金融学在主导,而不是基本面。我们可以看下宁德时代和中国平安的股东户数,平安有90多万户,宁德只有10多万户,平均持股量完全不是一回事。讲白了就是没人买,宁德还远远没达到“人多的地方”的程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现象。

相反,很多投资者担心宁德时代的下跌,我认为如果你有担心就是因为买的人不够多,当周围的人都买了这只股票,你才不会担心;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买了,你一定会担心。但这也正是股价上涨的可能,因为当股东人数特别多了,往往股票就涨不动了,你有我有大家有,都没有担忧了,这只股票可能就要下跌了。就跟去年的“茅指数”一样,大家觉得很简单,只要找到各行业的“茅股票”做配置就行了,但实际上这才是风险伴生的时候。

中国未来10年的重点是精细化制造

就像德国的制造+工匠精神一样

《红周刊》:在智能制造领域,您看到了怎样的机会?

李驰:智能制造分为两块,一块是to b端,一块是to c端。我认为国潮、国货品牌在未来10年的机会远大于中国网络型公司的机会。未来10年,中国更会像德国的制造加工匠精神演进,而不是美国的资本运作加网络化的发展的格局。我判断,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是过去的10年,下一个10年的机会更多来自像德国一样的精细化制造的发展。

美国现在卡住中国企业的脖子,我们需要在制造上发力,对抗美国的限制。我们看到,最近国家对于互联网巨头出台了很多监管政策,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国家意志,就是要发展高精制造业,如果让美国卡住我们制造业的脖子,后面的路就很难走。

如果没有特朗普的一系列对华政策,我不敢说未来10年中国的发展模式会更像德国。因为中国企业本来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上做得很好,但美国政策直指遏制中国企业的发展,所以未来10年,我们要发展智能制造和军工产业。我们的产品要做得更高端化、唯美化、精细化。中国企业要突围,不仅要做产品,还要做品牌。

目前我们看到,已经有一些中国企业走出来了,例如运动服饰、化妆品、医美等,6月29日,安踏的总市值突破了5000亿港元,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服饰品牌。这些中国品牌,它们在顽强地成长,连续10年市值不断上涨也说明它不是伪成长而是真成长,它的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都在提升。

《红周刊》:这些板块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头部企业,它们会强者恒强,还是要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的机会?

李驰:我认为,最近创新高的股票都值得关注。格雷厄姆有一句话叫:“市场有的时候是投票器,有的时候是称重器,但长期来看是称重器。”我认为现在A股的特点是称重器属性高过投票器。讲白了就是企业的估值不是乱给的,是有一个合理区间范围的。

中国公司估值最乱的时候是2014-2015年期间,当时市场就是一个投票器,讲故事、做PPT的公司都可以上涨5-10倍,那个时候是非常混乱的。

但现在的估值系统是比较准确的,对成长股反映了一个真成长的估值,虽然估值偏高,但不是不可接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