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第二阶段上攻蓄力中?军工、医药等牛股倍出,牛市情绪仍在,你还不上车?点击立即开户,3分钟极速响应,专属福利!助你“稳抓赚钱时机”!
来源 | 槽值(ID:caozhi163)
在万物皆有鄙视链的时代,30岁还在微信群里发砍价链接的男人,或许就是身处鄙视链底端的那个。
在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冲上了热榜。
如何评价“30岁还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耻的”?
花更少的钱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本身只是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态度。
可当这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遇上“30岁男人”这样的主语,情况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
到底是什么,让“30岁男人”和“拼多多”,显得变得如此格格不入?
被设定的人生及格线
一次街头采访中,主持人向路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30岁的男人年收入十万,你认为失败吗?
无一例外,路人们都认为这是“失败”,只是程度略有不同。
30岁没有十万年薪,总之是“失败” / 好看视频
如此整齐划一的回复,就一道对“失败”的名词解释题,标准答案在试卷背后印得一清二楚。
职业、地位、收入、名望,成了人们丈量人生价值的标尺,让“成功”与“失败”泾渭分明。
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主角张东升热爱数学,选择在少年宫担任数学老师,收入虽不算高,但也没有寒碜。
然而,在家庭聚会上,亲戚询问的一句“是在编制内吗”,瞬间让气氛降到冰点。
接下来的一句“没有野心就不算男人”,更是雪上加霜。
父母的白眼、妻子的冷落、宾客的暗嘲,这些在标准之下的鄙夷,终于成为压倒张东升的最后几棵稻草。
“是xxx就该是什么样子”,仿佛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套定制模版,不遵从就成了另类。
而这样的压力,远远不止是30岁的男人在背负。
就像“剩女”的称呼,随着年龄渐长,总会牢牢地扣在那些选择单身的女性身上。
从此,自己的结婚问题不仅要成为每次家庭聚会的话题焦点,就连去新的岗位面试也要被问到对婚姻的规划。
这就好像在说,女性到了30岁还不结婚,她这段人生的分数就是不及格。
我们的人生里,有越来越多的事情都被这样设定了门槛,嵌入条条框框的“操作规范”。
当被所谓的“标准答案”围困,无数人只能疲于奔波,活在焦虑之中。
努力让自己的模样符合社会的评判、他人的眼光,达到人生的“及格线”。
在一次访谈中,人类学教授麦高登曾发问:
“为什么现在个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越来越贴合社会要求了?”
无法选择做自己,就只能一天又一天地为标准人生打卡签到。
在日复一日的追赶中,向着模版化的“成功”靠近,却逐渐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
单薄的定义,框住了谁
一套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把每个人都绑缚在了单薄的刻板印象里。
它如此强硬,以致人们对他人的生活作出评判时也开始不假思索,黑白分明。
即便并不清楚事情的全貌,凭着这一套标准答案,也有十足的底气去评头论足。
前一阵子,湖北一个小女孩在卤菜案板下学习的照片在网上引发热议。
大多数网友都在夸赞女孩克服艰苦的学习精神,“桌上是生活,桌下是希望”。
然而,也有一些格外严厉的批评声音:
“这样下去眼睛不瞎掉才怪!”
“菜市场是读书的环境么?家长应该反思一下。”
“为什么不把孩子放在家里?”
他们并不了解母亲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照料的考虑,也不了解这方小小的课桌背后,母亲为支撑这个家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张口就来的评价最轻易,但也最不公平。
马东在《奇葩说》中曾经评论道:
“为什么太多的人喜欢随意评判别人,因为这件事儿容易,随口一说,完全不需要负责任。
什么是劳神费力的方式?就是多看一看,多了解一些情况,多想想。”
要用一套固化而单一的标准去做道德评判,无异于一种暴力。
想要批判的时候,多认识,多理解 / 奇葩说
20岁之前考不上好大学,就是失败者么?
985毕业,但是拿不到几十万的年薪,就是白上学么?
快30的女生还没找对象,就一定是“剩女”,没人看得上么?
30岁做不到企业的管理层,就是妥妥的人生loser么?
在随笔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王小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为了养好猪,人类安排,除了有繁衍任务的种猪和母猪,其他猪的生活里只有吃饭和睡觉两件事,其他的,就只剩等死。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 王小波著
但是这所有猪里面,有一头猪不一样,它又黑又瘦。
“瘦”,发生在猪身上,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于是,人们强烈地批判这只猪的“特立独行”,指责它的顽劣和消瘦,对它不愿意吃饭痛心疾首。
但人们没有看到的,是它如何像山羊一样矫健,像猫咪一样敏锐;还有它独自在楼顶晒太阳时,有多么充实而惬意。
当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没有看到他人生中全部色彩的时候,不要妄下定论。
上个月,杨丽萍被网友评论“没有儿女”所以“失败”,李若彤发微博直言“要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决定”/微博@李若彤
那个用拼多多的人,可能为了五块钱的拖鞋跟人斤斤计较,也可能大手一挥,给孩子买几百块一罐的奶粉。
那个20岁之前没有考上好大学的人,可能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另寻出路。他可能没有令人羡慕的好文凭,但也用好学和勤奋支撑自己今后的生活。
这些被社会的刻板印象所绑架的人,从来都不曾可耻过。
真正可耻的,是那些用单一的标准,以及片面的认识去定义别人的人。
他们才是真正应该被群嘲的人。
人生可以有开放式的结局
前段时间,一份《上海市00后的画像报告》发布,其中排名第三的理想,是成为“普通人”。
《上海市00后的画像报告》/上海12355
很多人都开始评论00后是佛系青年,甚至批评他们没有志气,可现实并不是如此。
不是这一届年轻人变得佛系了,而是成为一个“普通人”的门槛,正在越变越高。
我们的人生正在变成了一款大型通关游戏,合适年龄的婚姻、被人认可的职业、朋友圈流行的奢侈品,都成了通关装备。
而这个通关的结局,许多也不过是“成为普通人的一员”而已。
为了成为这“安全的大多数”,在各种“标准”的鼓动下,很多锦上添花的东西,也被定义为人生的必需品。
有一期《圆桌派》曾谈到“人们为什么总感觉越来越穷”的问题。
其中,丁学良提出了 needs (需要)和 wants(欲望)的区别。
要过基本的生活,其实只要满足需要就可以,可人们常常觉得过得不好,是因为没有满足欲望。
如果抛开极端富裕和极端贫困的情况,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
“所谓缺钱,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
所谓富有,就是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比少一块钱。”
人们的欲望是什么、认为什么才是“高级”,往往都是被社会潮流所牵动和形塑的。
要用大牌奢侈品才算得上精致,要有房有车才可以谈恋爱,要年薪百万才配得上30岁……
这些标准成了定义“成功”的门槛,人们就依照这这些标准模版,时刻不停地汲汲追求着。
或许人生因此而增添了动力,但更多的,是那些挥之不去、但根本无谓的焦虑。
人从来都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商品,所谓的“高级”和“LOW”,都不过是偏见而已。
放下外在的物质焦虑,真正的高贵,取决于你对人生付出的所有努力,与僵化单一的刻板标准毫无关系。
人生的答案,只能由自己找寻/电影《阿甘正传》
《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中讲述了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莹自小家庭物质富足,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
动荡年代里,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
没有财富支撑的她,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
她总说: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
苦难没有让她失去光彩,反而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无论什么样的境遇,都可以过得从容。
而这种从容,是关于自我的独立和自觉。“什么年纪该做什么”的问题,应该由每个人自己来决定。
在一次访谈里,刘晓庆被问到“认为媒体和公众对自己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她回答,是媒体常常质疑她是不是为了保持年轻去整容,问她说“你怎么不优雅地老去?”
面对这样的犀利问题,刘晓庆坦然一笑:“我为什么要满足大家的要求,要优雅地老去?”
人生从来就不是一道非黑即白的判断题,它没有标准答案,也无需交给他人评判。
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说: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