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韩鹏举
本周,新能源汽车指数(884076)再次接连突破新高,今年以来的累计涨幅已达36.74%,远超同期沪深300的涨幅(-5.04%)。据笔者梳理,这样的涨幅几乎与“茅指数”在去年底至今年2月回调前积累的涨幅持平。那么,新能源汽车指数是否会出现“茅指数”接连回调的情形呢?
在笔者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空间广阔,投资空间仍然巨大。其中,电池龙头自身环节的高壁垒带动份额的扩张是市值上台阶最好的催化,其也将持续兑现出利润,享受成长、消化估值。此外,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领域的龙头也正在形成竞争优势。
新能源汽车由0-1转向1-10
整车竞争力看资源抢占率
在今年以来的顶层设计中,国内取消了刺激、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表述,重点转向高端制造业领域,即通过发展制造业带动GDP未来的进一步增长。据笔者梳理,在高端制造业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长坡厚雪,并且中国具有全球产业链比较优势,投资空间巨大。目前,汽车制造产业链占中国GDP的权重仅次于房地产行业。
从短期来看,目前是销售淡季,所以,欧洲和国内已发布的7月销量数据并不理想,而在板块估值、股价前期涨幅较大的情况下,市场投资情绪或许会有所降温。但长期来看,全球电动化仍是大势所趋。因为在2015至2017年,新能源汽车尚处于起步阶段,需求主要依赖于政策、补贴驱动,而从去年开始,A级电动车凭借极致性价比实现对同等级燃油车和代步车的全面替换,B级豪华高端电动车凭借智能化的科技体验也收获市场认可。所以,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0-1走向1-10的放量阶段,未来新能源车的增量将逐渐转向市场需求驱动。笔者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车产销超过2000万辆,CAGR在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