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投资后,我慢慢发现了一个秘籍。”与朋友的对话往往就是这么玄幻。
“《七伤拳》还是《九阳神功》。”我也不客气的开玩笑道。
“正经的。”朋友开始装腔作势——
刚开始以为研究的是技术,后来发现研究的是金融;
研究了金融后,发现其实研究的是经济;
研究了经济后,发现其实是在研究政治;
研究了政治后,发现其实研究的是历史;
研究了历史后,发现其实研究的是哲学;
研究了哲学后,发现其实研究的是规律;
最后,研究了规律后,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在研究人性。
“不还是《七伤拳》,你要学会《九阳神功》的口诀——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人最大的敌人就是内心所产生的忧虑、不安、懦弱和无知等。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的那样,投资本应该是枯燥的,它不应该是令人兴奋的,投资的过程应该更像是等着油漆变干或者观察草木生长。”
市场知道什么
市场能告诉我们什么?
2016年一月,美国知名投资者霍华德·马克斯在写下了一篇备忘录叫《市场知道什么?》
彼时,纳斯达克指数在2015年12月下跌近2%,并在2016年1月下跌近8%。谁会想到,指数在2月初下探4200点低点后一路爬升至当前的15000点左右。
霍华德·马克斯在备忘录中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市场”这个东西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参与市场的一群人。市场不是别的,就是参与者的总和,这些参与者的集体知识有多少,市场就“知道”多少。
在霍华德·马克斯看来,与参与者的平均智商相比,市场的投资智商肯定不会更高。每个参与交易的人都是按他的成交量权重投票,参与特定时间点的资产定价。各自能力截然不同的人们共同确定资产价格。在知识、经验、头脑、情绪方面,他们千差万别。有些人能力更高,但市场不会对他们另眼相待,就是把他们当成和别人一样,在短期尤其如此。市场价格仅仅是反映市场参与者的一般见识。
然而于投资来说,第一个目标是把好东西买得便宜。投资时,都追求买入低估的,价格低于价值的。价值投资者根据资产或盈利来决定价值,成长投资者根据未来潜力决定价值,但都是要买入便宜的。他们风格不同,但都是在寻找市场出错的时机。假如我们认为市场总是对的,相信有效市场假说,我们就不做主动投资者了。既然我们在主动投资,我们就得相信,与共识相比,我们知道得更多。
市场是所有其他投资者的总和,显然,我们不能认为市场无所不知,不能认为市场比我们知道得更多,不能认为市场总是正确。
正如投资大师格雷·厄姆说过的那样,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但市场长期是一台称重机。过度关注短期市场涨跌,平添无效信息的同时,极有可能陷入一边求心静,而一边又被欲望的执念打破内心平静的躁动状态。
徐如林,不动如山
投资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著名基金经理,行为金融学专家詹姆斯•蒙蒂尔在其著作《价值投资:通往理性投资之路》中,借助足球比赛中点球环节守门员的行为选择、足球教练的换人选择等有趣的行为金融学试验,为我们展示了很多不被察觉的投资人行为偏好与结论。
面对点球的守门员和投资者的共同点是什么?答案是:两者都倾向于采取行动,他们觉得有必要做点什么。然而,等待其实也是一种选择。
想象一下,你是面临点球的守门员。你根本不知道罚球者会选择哪个方向射门。你必须跟罚球者同时做出有效的决定,是该扑向左、向右、还是待在球门线的中央?大多数职业守门员往往倾向于往左或者往右。
令人吃惊的是,在94%的案例中,选定一个方向是首选的动作。但是,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如果你看看点球被扑中的概率,会发现待在球门线中央反而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假设罚球者的行为没有发生变化)。守门员表现出了明显的动作偏好。
有多少人像笔者的朋友一般,犹如犯了多动症一样,喜欢根据短视市场情绪猜测涨跌。论据不靠谱,结论更是差之千里。查理·芒格先生也说过,有性格的人才能拿着现金坐在那里什么事也不做,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他需要的就是静候可以大概率取胜的那一刻。
人生是这样一个过程,一边得到,一边失去;一边怀念,一边忘记;一边思考,一边放弃。把握了“得失”的平衡,人的心态就好了。投资也一样,有涨必有跌,有跌也会有涨;有兴奋必有失落,有失落也会有兴奋;有在意也会有失去,有失去还会再得到。如果简单地把牛市的收益线性外推,那么熊市的回撤就会令其痛彻心扉。每个人都想涨得多,跌得少,但成年人的世界,实难两全其美。
文: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