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万亿聪明钱神秘面纱!北向资金4大操作手法曝光,明星机构成功率超80%,对市场情绪影响剖析(股民必备)
证券时报记者 李树超
继2018年大熊市创下429只的清盘基金数量纪录后,今年国内公募基金清盘数量已达174只,超过去年全年的171只,为历年第二高。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在国内公募基金总规模超23万亿元背景下,新基金发行和老基金清盘是行业快速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方式,基金清盘也将更为常态化。在行业良性发展中,应该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现象,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生态。
今年来174只基金清盘
过半为权益类产品
9月27日,中欧基金发布公告称,中欧睿尚定期开放混合型发起式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经与基金托管人招商银行协商一致,决定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终止基金合同。
近期,还有天治稳健双鑫、鹏华红利优选等产品发布了基金清盘公告。
截至9月27日,今年以来公告清盘的基金数量增至174只,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71只,仅次于2018年度大熊市中创下的429只的清盘基金数量。
从这174只基金类型看,权益类基金有89只,占比51.15%;其次为债券型基金,有77只,占比44.25%;此外,还有6只QDII基金和2只货币型基金。
上海一家公募市场部负责人分析,今年以来基金密集清盘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应:一是因为2018年熊市是发起式基金成立的大年,如今三年期已过,部分发起式基金满足合同约定的规模和户数条件,成功转型为开放式基金,也有相当一部分基金未能满足存续条件,按照合同约定进入清盘环节;二是近年来公募基金上报和发行的行政审批提速,产品上报通道多元且通畅,与其“养着”规模中短期难有起色的产品,不如上报适配当前客户需求的新基金;三是基金同质化严重,难免会出现优胜劣汰。
华南一家公募高管也表示,目前公募基金的资产总规模超23万亿元,基金的新发和清盘也是行业在以快速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的方式发展,总体上不必担忧,因为无论是全体基金的平均规模,还是非货币基金的平均规模,都是在上升的。
自2011年华安基金旗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因第一个投资保本周期到期终止基金合同,成为国内首只基金清盘以来,清盘基金总计已达1084只,在所有历史存续基金数量占比11.15%,基金清盘的常态化现象日益显著。
扭转“重首发、轻持营”
优化行业生态
一边是老基金大量清盘,一边是新基金快速发行,成为目前基金行业“吐故纳新”的现状。
Wind数据显示,今年清盘基金数量最多的是南方基金,清盘基金数量为15只,同时新发38只新基金,募资总规模超过1100亿元。招商基金、华安基金清盘基金数量分别为10只、7只,同期发行基金均超过30只,募资总规模都超过700亿元。
上述华南公募高管表示,快速发展的公募基金行业生态要不断优化,当前的重点是规范发展的理念和手段,“指东打西”“夸甲买乙”等做法要尽快纠正。
在这位高管看来,规范行业发展生态的着力点,在于遏制首发胡乱追求规模的现象,考察新基金规模半年变动较大的方法就很好。他建议,以期满半年之后的第一份季报为准,凡是规模缩减超过一定幅度的次新基金,自季报披露之日起,相关公司之后一定时间内(如半年)的新产品发行一律实行“到点成立”制度,一律只可以募集2亿元,并对超额部分实施比例配售。
“基金行业‘重首发、轻持营’的现象反映了资源浪费、行业内卷、代销市场收费模式有待优化、投资者权益重视不足等弊端。”上述上海公募基金市场部负责人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积极发展投顾业务是一个有效途径。
他说:“传统的基金销售模式是基金公司向代销机构付费,代销机构会有让投资者‘赎旧买新’的意愿。基金投顾业务模式是投资者向投顾机构付费,拉长持有期后的费用会比频繁交易显著下降,投资者收益率也会随之抬升,有助于推动行业生态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