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行者踏路记录时代 恭祝记者节快乐!来源:银华理财家
1918年,邵飘萍创办《京报》。为了坚持独立办报,不受外国通讯社左右,不受军阀操纵,他手书“铁肩辣手”高悬于报社墙上。他更主张新闻记者“独立”,提出“报纸应该监督政府、教育民众、唤醒民众”。
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本名查良镛。1957年,他离开《大公报》,后来在没有任何资本背景的情况下,创办《明报》。他写的社论,或呼吁社会良知,或尖锐批判恶政。报纸是查良镛的事业,《明报》是他一生的奉献。1996年,明珠台采访查良镛,他毫不犹豫:“下辈子,还要做记者。”
王克勤在“2010年中国梦践行者”致敬典礼上,对他的致敬词中写到:中国新闻界最具份量的核潜艇。当看不见他的时候,他在水下默默潜航;而一旦他浮出水面,一定就是对黑恶势力致命的一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波及全国,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新闻摄影记者第一时间奔赴抗疫最前线,成为逆行而上、冲锋在前的战士。他们用镜头凝聚无数感人瞬间,传递着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坚定信心,为奋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着影像的力量。
1918、1957、2010、2020、2021……一位位新闻人、一篇篇新闻报道、一张张现场图片,他们串连起来,见证历史的风云激荡,时代的轨迹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正是因为这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记者和媒体人,正是因为他们流淌在血液里的责任感,不断帮我们挖掘社会真相。
新的信息技术正在颠覆媒体格局。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制作者、信息的传播者。有人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已经填平,新闻工作者作为信息搬运工的价值,将不复存在。但事实上,流量法则下被关注的只是博眼球的少数人,而且,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更多的真相。在这个信息如洪流的时代,冰冷的算法无法取代温暖而有力的笔触,我们需要更多新闻工作者的勤勉担当。
如今,很多人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媒体岗位上,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日新月异的行业变迁、油盐酱醋的生活故事,都是他们大显才华的舞台。广大新闻工作者拿起纸笔、高举镜头、敲动键盘、握稳话筒,记录时代、讴歌生活。
在一篇对百位记者的专门采访中,他们分享着自己工作的常态:为了稿件做了8个月的采访、采访的路程超越6000公里、太过焦虑将想说的话发给文件传输助手、为了快速进入状态写稿前点上熏香……
一位从业6年的记者分享他的愿望:“我希望我所做的报道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正能量,能让所有人看到事件或世界最真实的一面,获得很多人的肯定,给他们带来新气象。”另一位记者用诗记录自己的心情:“我掠过大地和奔涌的岁月/我一遍一遍阅读别人的人生/让日子兴奋地铿锵”。总有一种力量可以穿透时间,在瞬息万变的岁月中恒久不变。
也许时代不同了,也许也有过彷徨,但很多人仍然选择了笃定和坚守,充满斗志与激情,保持专业与客观。正如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执着地热爱它。”
2021年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22个记者节。祝愿每位媒体人都可以文思泉涌,创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再次向这些记者、媒体人以及媒体人的庇护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