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荆竹园:美好生活“起飞”

发布时间: 2020-06-04 19:09:43 来源: 中国利川网

中国利川网 全媒体记者 张宝训 陈宫井田 通讯员朱帅

鄂渝边陲,有一个地方叫荆竹园。荆竹园位于利川市柏杨坝镇柏林村6组,四面被重庆市奉节县云雾乡环抱,属人文地理上独特的“飞地”现象。

疫情防控如何开展?政策能否“飞”进来?产业如何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飞地”荆竹园是否是被遗忘的角落?

这些担心,却又成了多余。

携手抗疫情、产业一盘棋……如今的荆竹园,正演绎着“鄂渝一家亲”的发展篇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无缝对接,美好生活正“起飞”。

抬脚就跨省

从柏林村委会出发,须穿过云雾乡红椿社区,才到“飞地”荆竹园。

荆竹园,因盛产荆竹得名。这里有8户35人,国土面积300多亩,毗邻云雾乡红椿社区2组、3组。

以两栋房屋中间小巷为界,左边是湖北,后边是重庆

“抬脚就跨省了,我每天跨省游几十次……”72岁的张信碧笑着说。老人是红椿社区人,他的房子就建在鄂渝交界。

张信碧是名老中医,经常会到荆竹园出诊。邻里关系融洽,老人经常到荆竹园村民家串门,聊天拉家常。

“你怎么巡到湖北去了?”红椿社区护林员万方金,经常会遇到这种“尴尬”,护林巡逻一不小心就跨了省。

从当地老者的记忆里,一窥飞地的前世今生。解放前,荆竹园隶属于四川省,财主陈文定住在这里。为避战乱,陈文定迁走,土地和佃农还留在原地。解放后,陈所迁之处被划到湖北,荆竹园也被划到湖北,形成了现在的“飞地”。

吃重庆的水,用重庆的电,走重庆的路,赶重庆的集,受湖北的管——荆竹园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荆竹园的孩子到入学年龄,多选择到云雾乡去读书。云雾乡是一路绿灯,为孩子提供学籍和资助等。4月27日,重庆复学,荆竹园的孩子们也返回课堂。

联手战疫情

今年疫情来袭,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荆竹园的疫情防控更是面临挑战。

红椿社区与柏林村相互沟通,联手防控,共同构筑阻击疫情边区屏障,两地均无确诊和疑似病例。

荆竹园一角

“我们虽不见面,但天天电话和微信联系。”柏林村驻村“尖刀班”班长黄栩说。

从2月开始,两地相互接洽,部署防控,设置进出卡口,仅留下一条绿色通道。双方约定,禁止所有车辆和行人通过,特殊情况下需当地出具通行证,严格测体温、戴口罩等,方可放行。

疫情防控,有界无限。荆竹园村民需购进生活物资,柏林村将物资统一购买后,送至两省防控卡口,红椿社区接力送到村民家;红椿社区需到柏杨坝镇购买药品等物资,柏林村代购后送至卡口,红椿社区再接过物资,转给所需的村民。

红椿社区一老者的外孙是柏杨坝人。疫情期间,外孙一直在老人身边。一次,小孩生病,需到柏杨坝镇急诊。红椿社区和柏林村两地立马协调,开具通行证,开通绿色通道,让小孩得到及时治疗。

红椿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宣传,也将荆竹园纳入宣传范围,挨家挨户上门宣讲防控形势,提醒不出门、不串门。

鄂渝一家亲

“要说区别,就是身份证上地址不一样。其实,我们早就形同一家人。”荆竹园村民吴文碧说。

吴文碧正管理何首乌药材基地

今年,吴文碧发展药材90余亩,主要以何首乌、大黄为主。其中,他种植药材的40多亩土地,就是流转的红椿社区的。农忙时节,红椿社区许多居民来吴文碧的基地打工。

正如荆竹园被红椿社区环抱,当地产业发展也被纳入红椿社区的怀抱。

红椿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经常走访荆竹园,询问产业发展。该社区以发展中药材为主,种植规模达4600多亩,吴文碧的基地也纳入社区药材产业连片发展。社区还将产业路修到田间地头,并负责日常维护。

红椿社区居委会主任蔡勇介绍,今年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打造清洁家园,将荆竹园8户村民纳入其中,每次开会都邀请他们参加。网课家访和教育资助政策,更是优先考虑荆竹园的学生。

同时,柏林村倾注荆竹园的发展,让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政策“飞”进飞地。

77岁的村民孙一成,去年9月搬进了两层小平房,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柏林村利用危房改造政策,让老人一家六口住得安全、住得舒服;柏林村开展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吴文刚发展10余亩药材。今年,吴文刚将成功摘掉贫困帽;为了解决当地用水困难,柏林村实施饮水工程,自来水管安装到每户村民家。

在荆竹园,两省交界村民心中没有鄂渝之分,两地相互联姻、互通有无,已经完全地融入一体。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