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芳及其康复基地。
21日,前一天刚从外地出差赶回的陈春芳准时出现在武汉谦孚教育康复基地,指导困境儿童康复,为了更好服务困境儿童、帮扶他们的家庭,陈春芳尝试打出“组合拳”提供贴心服务,同时坚持入户调查、帮扶,“每天的步数都在1.8万步以上”。
长江日报记者在康复基地看到,基地内部重新进行了装修,增加了很多新的儿童康复设施;工作人员在指导孩子们进行各种康复训练,要求比以前更加细致,每个环节的针对性也更强。
“看到基地的几个小朋友有了长足进步,我们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陈春芳告诉记者。
陈春芳是汉阳区五里墩街居民,在她多年的坚持下,脑瘫的儿子和患上尿毒症的丈夫恢复情况良好。走出困境后,她开始投身公益。2019年6月,她创办了武汉谦孚教育康复基地,为更多的困境儿童提供服务。
随着服务的深入,陈春芳逐渐发现,长期接触的康复师对孩子们会更有亲和力,孩子们也更容易配合训练,为了让康复师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她从去年年底开始推出“组合拳”模式,借助更多康复技能来为困境儿童提供综合性指导。
为了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她带头推行“充电”计划,组织全基地人员参与职业培训,并带头学习、鼓励大家参加各种相关职业技能考试,“我的目的就是让大家都变成‘全科式’社工”。
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直接带来了康复手段的变革。陈春芳告诉记者,现在她们会用新学到的知识为传统康复手段“赋能”,比如在指导孩子进行大运动时,会有意识强化基础动作的训练,将每个动作环节进行分解;同时会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指导方案,让指导更加精准。她还加强了上门入户调查指导工作,每天都要带人入户,很多时候都靠步行,每天步数居高不下。
在她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基地困境儿童的康复效果明显,“慧宝原来什么都不会,现在可以自己上厕所了;有2个孩子学会开口说话了……”提到孩子们的成长,陈春芳笑了,“家长、孩子的认可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回报。”
(长江日报记者史强 通讯员龚旋 实习生龚伊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