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瑞勇 通讯员 张 华 谭 杰
巴东县辖12个乡镇、323个村(社区),分布12个乡镇党委、3个党工委,48个党总支和653个党支部,汇集17756名党员。
近年来,巴东在党建引领下阔步前行:为村(社区)干部搭建成长平台,探索破解村集体经济空白难题,建好县乡党校、教育基地、村教学点,打造“农村党员进党校”巴东样板……
搭建基层干部成长平台
6月25日,在官渡口镇西溪坝村葡萄园,果农赵德银急得直跺脚。“伍书记,我家的葡萄病了,咋办?” 他拨通村支书伍海贤的电话。
“葡萄得了灰霉病,把病果摘掉,再用活性生物药喷一下。” 伍海贤种了8年葡萄,现场支招。
“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有意义!组织一边压担子、一边搭梯子,我们有劲头,也有奔头!”伍海贤称,基层干部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
据介绍,巴东县按“1+N”模式推行村级班子职数改革,村主职干部、副职干部年报酬分别达5.2万元、3.32万元,县财政每人每年补贴2000元养老保险费,还逐年增加在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计划。
成长有梯子、干事有平台,巴东落实村(社区)干部经济待遇、政治关怀,让干事者有位、成事者有梦。
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支部建在哪里,发展引擎就在哪里。
如何让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巴东将基层党组织建在探索新型村集体经济模式一线。
在沿渡河镇石板坪村,一块块蓝色光伏发电板沿山坡阶梯式分布,阳光照射下,电量不停上涨。村支书王常群算了一笔账,日均发电500千瓦时,收益500余元,每年可增收18万元。
“这笔收益直接捐赠给村里,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驻石板坪村第一书记陈泽新说,有了这笔收入,村里扶贫济困就有了保障。
一座光伏电站就是一个“光电银行”。
“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挣2000多元钱,真好!”野三关镇张家村贫困人员张周秀是该村公益性保洁员,她的工资是“光电银行”发的。
像张周秀一样,在村公益性岗位上班的贫困群众,全县共有3342名。
据统计,巴东争取国网光伏扶贫资金2.96亿元,建设光伏电站121座,收益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109个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30万元。
同时,争取整合省级留存党费和财政投入引导资金5270万元,突出资源、资产和资金整合,以“飞地抱团”模式入股县属国有企业,利润分红直接惠及贫困村;探索成立村集体经营公司,承接不需要招投标的村级小型工程项目获得收入;部分村通过公益林补偿、征地补偿、土地增加挂钩、房屋租赁等形式,增加收入……
目前,巴东形成“县级统筹、跨村发展、股份经营、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模式,把资源匮乏、暂无成熟项目的薄弱村资金集中入股到县属国有企业,集体资金保值增值,村企异地合作抱团,既做大“蛋糕”,又多方共赢,323个村(社区)都有了集体经济收入。
党员干部家门口“上学”
“请村干部、‘尖刀班’成员包组包户,迅速排查水沟是否通畅,并提前制订紧急疏离预案。”6月18日,官渡口镇举行防汛工作紧急调度视频会,41个村(社区)同步直播。
“现在不跑一步路,在村里就可参会。”南荒岭村村支书李代斌说,该村距集镇75公里,以前开会来回一趟要6小时,车费要上百元。
巴东建立县、乡、村三级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仅靠一个摄像头、一根网线、一块显示屏,工作部署、业务培训直达乡村。
在“互联网+党建”一张网、一堂课模式下,巴东借助1所县委党校、12所乡镇党校、20个党性教育基地、323个党校教学点,线上网课、线下课堂同步,1万余名党员在家门口“上学”。
“定期开课,听党史、学技术,节节课都有干货。”沿渡河镇红砂村84岁老党员谭绍科称,他种了6亩茶叶,利用学到的技术,将茶园修剪打理成“景观园”,乡亲都来取经。“积分11710分!”谭绍科还经常利用“学习强国”平台自主学习。
乡镇党校、村级教学点立足柑橘、茶叶、药材等产业,开设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色党课,带有泥土气息的党课,让党员干部纷纷点赞。
“将党校讲台搬到基层一线,红色学府构筑信仰高地,绿色课堂培育致富能人,‘一红一绿’组合,打通党员教育培训‘最后100米’,打造‘农村党员进党校’巴东样板。”巴东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
来源: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