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营村:柑橘树结满“致富果”

发布时间: 2020-10-30 19:09:10 来源: 中国利川网

中国利川网 全媒记者 张宝训 蒋姮 通讯员 覃宇峰

时值金秋,漫山柑橘挂满树梢,累累硕果惹人爱怜。枝条被压弯了腰,仍努力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眼前这般景致,在利川市建南镇中部营村,已是随处可见。

产业兴,乡村兴。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谋发展,引进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柑橘产业,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让小小柑橘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

1_副本.jpg

院坝会宣讲产业前景

从泼冷水到热心肠

到底发展什么产业好呢?中部营村“尖刀班”始终在思考。

中部营村气候条件好,是传统的柑橘产地。上个世纪90年代,柑橘产业一度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通过多方考察和争取,“尖刀班”决定引进市场主体,重拾老优势,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柑橘产业。

谁知,村里刚一提头,反对声不绝于耳。

“要把土地都流转出去,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没有了地,我算么子农民!”小组会上,村民陈文春直言不讳,不给村干部留情面。

市场主体来了,要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听说要挖种了十几年的柑橘树,许多村民都投反对票。

村民不支持,是思想观念没转变。“尖刀班”并没有气馁,而是通过讲道理、描远景,让村民看到希望。

小组会、院坝会……一场接一场;针对“老顽固”,村里多次上门做工作。

村支部书记陈怀文给村民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每年能得300到400的租金,年轻人多出去打工,留守老人还可以在果园打工,一个月能挣千来元,许多荒废的土地还能重新利用起来。

渐渐地,许多村民想通了。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陈文春,又第一个站出来大力支持。

从泼冷水到热心肠,陈文春态度180度转变。如今,他不仅流转了自家土地,还带领十几个村民参与果园管理等。

2_副本.jpg

邱功元指导村民陈文春掌握养护技术

从老品种到新技术

2016年,利川市一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被引进村,带领村民发展柑橘。

合作社负责人邱功元介绍,中部营村海拔低,气候适宜,而且有柑橘种植史,加上村里积极支持,这是合作社很快落地的原因。

原来的柑橘品种已不适应市场需求,合作社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品种更新换代。

在部分村民的墙角,偶尔还能见到老柑橘树。果实大小不一,果肉酸掉牙。

“产量低,品质差、水分少、无卖相……”村支部书记陈怀文介绍,这样的柑橘已经没有市场。

一卜合作社通过实地考察、聘请专家等,最终引进金秋砂糖桔、爱媛果冻橙等5个品种。购进树苗后,合作社组织村民栽种。

如今,虽到深秋,但漫山翠绿,柑橘树郁郁葱葱,有的挂了果实。在柑橘树之间,种满了绿色的紫云英。

说到果园里的紫云英,邱功元脸上透着自豪。原来这里面“暗藏乾坤”,合作社在种植上有多项技术创新。

化作春泥,是紫云英的使命。紫云英生长周期短,茎叶烂在了地里,很快成为纯天然的有机肥,还能起到改良土壤的功效。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采用靠接技术,将枸杞苗与柑橘树“合二为一”, 达到冬季御寒,改良口味,输送营养等作用。

3_副本.jpg

村民进行冬管

从荒山沟到果满园

67岁的村民王绍福,每日开着“小三轮”,穿梭于果园之间,忙着柑橘树的冬管等工作。

他患有高血压和尘肺病,无法出门打工。2018年,依靠流转土地和果园打工,他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果园管理还算轻松,我身体也吃得消,关键是在家门口就了业。”王绍福说,现在每天工资是50元,随着产业的壮大,收入也会增加。

据了解,随着柑橘产业发展,许多荒山变成果园,许多村民享受实惠,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邱功元介绍,今年特选了600株进行试挂果,品质和品相等都不错,明年将进入丰产期。届时,一棵树丰产能达到40斤,每亩能产5000至1万斤,市场价至少5元每斤。

目前,中部营村已发展柑橘700亩左右,规模还将逐年扩大。

“尖刀班”班长向壮珍介绍,今后将结合乡村振兴,继续扩大规模,使柑橘产业覆盖到全村80%以上,实现“一村一品”。“目前许多人出门打工,我想产业发展好了,更多人会回村发展。”

4_副本.jpg

试挂果的金秋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