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洞烈士陵园。
缅怀墙。
2007年12月30日,第一次来到羊楼洞的徐宝华在哥哥徐宝荣墓前祭扫。(资料图片)
年轻时的杜江群和沟胁。(资料图片)
余发海接受采访。
羊楼洞烈士陵园墓碑群。
四面多山,其形如洞,相传曾有牧民在此建楼饲羊,“羊楼洞”因此而得名。
万里茶马古道之上,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地,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曾商贾云集,兴盛一时。
羊楼洞得胜山脚下,万亩茶园怀抱之中,有一片革命烈士墓群,这里长眠着142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16年来一直为烈士寻亲的赤壁市公安局71岁退休老民警余发海,为接待清明节从全国各地来此祭奠的烈士亲属,忙得不可开交。
抗美援朝战场距羊楼洞远隔千山万水,142名烈士忠骨为何永埋于此?在这段被尘封了16年的历史,又有着怎样的故事?3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活着的胡金海
给牺牲的“胡金海”扫墓
“什么?烈士胡金海还活着?!”2007年,余发海接到从重庆打来的一个电话,惊愕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2006年,赤壁市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红色寻访活动,学校组织了9个大学生寻访小分队,利用假期回乡之机,为羊楼洞142位烈士寻亲。
2007年,该校重庆籍的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烈士胡金海的简要资料,找到胡金海的家。敲门后,一位老人开了门。
“您是胡金海烈士的亲人吧?”大学生问道。
“我就是胡金海本人啊,怎么就成烈士了?你们是不是搞错了?”老人一脸疑惑。
大学生递上羊楼洞烈士胡金海的相关资料:胡金海,重庆市江津区李家砣桥南村人,1949年6月入伍,1953年12月牺牲,年仅27岁……
家庭地址、部队番号全都能对上。面对老人的疑惑,大学生道出了替烈士寻亲的原委。老人听着,渐渐陷入了回忆:
当年,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当冲锋号吹响,战士们开始向高地发起猛烈冲锋。身边的一位战友受伤倒下了,身上的衣服被燃烧弹烧光了,胡金海见他在动弹,便脱下自己的军装,盖在他身上,继续向阵地冲去。
这位受伤的战士,后来被转回羊楼洞第67预备医院治疗,因伤势过重,无法说话,唯一能够证明他身份的,就是胡金海留在他身上的这身军装。不久,他就牺牲了,被以“胡金海”的身份,安葬在了羊楼洞。
得知这位无名战士友牺牲后,以自己的名字,被安葬在湖北羊楼洞,胡金海老人深受感动。2007年8月10日下午,72岁的胡金海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羊楼洞烈士墓群,找到了“自己”的墓碑。他跪在墓前说:“战友啊,你为保家卫国牺牲了,我们活着的人都不知道你是谁啊,得知你被安葬在我的名下,我无时不刻在惦记你啊!今天,我带着女儿来看你,今后,我和女儿都是你的亲人。”
祭奠完这位无名战友,胡金海站起身,含泪向每一位牺牲的战友庄重地致军礼。在场的每一个人,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动落泪。
一封寻亲信
揭开的感人故事
2007年,余发海根据墓碑上依稀所留的地址,先后往全国各地寄去了100余封寻亲信,但大多石沉大海。
这年底,余发海意外收到一封来自江苏沭阳的回信:“余警官,得知你在为烈士寻找亲人,我们家的事说出来有点难以启齿,我爸爸是烈士的弟弟,我妈妈是烈士的妻子,可我不是烈士的儿子……”这封信是烈士徐宝荣的侄儿徐金文写来的。随着信笺的展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由此揭开——
徐宝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26军的一名战士。有一年,部队在江苏宿迁地区整编,徐宝荣向部队首长请假,回家探望父母。
“儿啊,这些年可想死娘了!这次你活着回来,就不要再走了。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们托人给你说了个媳妇。你们俩见个面,如果中意,就成个家。”母亲流着泪说。
第二天,徐宝荣就和对象吴庆兰见了面。第三天,两人就依媒妁之言拜堂成了亲。新婚第五天,徐宝荣就归了队。
新婚一别,徐宝荣便再无音讯。1950年,吴庆兰听说徐宝荣的部队在上海驻防。家里筹钱买了一头驴,吴庆兰带上干粮,骑着驴就上路了。等她一个月后抵达上海时,吴宝荣已随部队开拔,赴朝作战去了。
吴庆兰没见到丈夫,驴也弄丢了。她步行2个月,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大病了一场。
1年、2年、3年……苦苦等待丈夫的吴庆兰渐渐变得精神萎靡不振,整天躺在床上闭门不出,茶饭不思。小叔子徐宝华心疼嫂嫂,端了一碗疙瘩汤,敲着窗户说:“这些年,你替我做了多少天饭、做了多少天鞋子,我就替你扫了多少天院子。我哥不在了,还有我……”
徐宝华的心思,吴庆兰很明白,她说:“我是你的嫂嫂,比你大好几岁,不行的。”
“有啥不行?我去跟爸妈说,让他们找你爸妈商量商量。”徐宝华说。
在徐宝华的劝说下,吴庆兰和着泪,把一碗疙瘩汤吃了。
在多年苦寻徐宝荣无果的情况下,叔嫂二人在月亮底下,跪地成亲,撑起这个家庭。
含泪读完这封信后,余发海决定到沭阳走一趟。2007年12月下旬,他夜以继日赶到了江苏省沭阳县颜集区虞潘村三组徐金文的家。80多岁高龄的吴庆兰,见到千里迢迢赶来的余发海,不禁泪流满面。
“徐宝荣,1947年3月入伍,1950年入朝作战,1951年受伤后被转到羊楼洞第67预备医院治疗,同年11月14日牺牲,被安葬在羊楼洞……”余发海简要介绍了徐宝荣烈士的基本情况。
年龄、入伍时间、家庭住址、部队番号等信息全部对上,确认徐宝荣就是徐家寻找了几十年的亲人。
同年12月30日,70多岁的徐宝华带着子女,来到湖北羊楼洞祭奠哥哥。吴庆兰因年事过高,未能成行。
徐宝华抚摸着哥哥的墓碑,痛哭流涕不止:“哥,我终于找到你了!你不知道,为了找你,这些年家里受了多少苦哇!今天我终于圆了这个梦。”
跨国绝恋:
生不同衿死亦要同穴
这是一段跨国绝恋,也是余发海在为烈士寻亲过程中,听到的最催人泪下的一个爱情故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16岁的日本少女沟胁千年(以下简称沟胁)从家乡九州岛,来到中国寻找父亲和哥哥。在满洲里,她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毅然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跟随部队学习医护技术,救死扶伤。
1952年,沟胁随部队转到羊楼洞第67预备医院。在这里,她结识了一生挚爱——29岁的杜江群。杜江群是武汉市蔡甸区人,共产党员,曾任河南步兵学校政治教员,是沟胁负责护理的一位病人。
沟胁年轻漂亮,能歌善舞。杜江群高大英俊,口才好,善于做思想工作。一年多的朝夕相处,两人相互学习帮助,爱情的种子悄然萌芽。
1953年秋,医院根据上级命令,撤走日籍人员。面临回日本还是留在中国的选择,沟胁毅然选择留在中国,她被调到襄阳疗养院工作。离别当日,这对恋人的手第一次勇敢地紧紧握在了一起。杜江群将一支钢笔送给了沟胁,沟胁从头上取下一个发卡,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了杜江群。
在离别后的日子里,两人只能通过鸿雁传书,倾诉相思,相互鼓励。杜江群的病情,让沟胁十分牵挂。她省吃俭用,将每月的津补贴都用于购买营养品,邮寄给了杜江群。
1954年冬,这对恋人的爱情再次遇严峻考验:一方面,病魔死死抓住杜江群不放,发烧、咳嗽、吐血……身体每况愈下;另一方面,沟胁再一次面临留下还是回国的抉择:因为父亲和哥哥都在死了战场,母亲带着三个妹妹,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坚持让她回国。
沟胁陷入极端的矛盾和痛苦中。经过反复思量,她决定还是留下来,于是写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杜江群。病情久治难愈的杜江群,唯恐辜负沟胁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回信给沟胁,让她到羊楼洞面谈,希望通过当面劝说,打消她的念头。
接到杜江群的回信,沟胁立即赶到羊楼洞。见到日思夜想的恋人,她心如刀绞,执意不肯抛下病重的杜江群。她说:“我不忍心,如果那样我会终身痛苦的。”最后,杜江群以军人的口吻严肃地说:“我不同意你留下来,你必须回到日本去。”
1955年春,医护人员用担架抬着杜江群,到汉口码头,为沟胁送行。临别之际,这对恋人的手第二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祝你幸福,但愿我们还能相会。”没想到,这一次竟是他们最后的诀别。
1956年6月3日,杜江群因病离开了人世。
一个月后,远在日本的沟胁接到杜江群妹妹的来信,痛彻心扉,决定终身不嫁。此后,由于中日关系的原因,她与中国的联系被迫中断了。
1986年6月,中日关系正常化后,沟胁再次辗转来到中国。在杜江群的墓前,沟胁拿出两人烧制的瓷像,放入墓穴中,“我们生前不相随,死后也要相伴。”
此后,沟胁先后5次来到中国,祭奠杜江群。
2011年,82岁的沟胁带着对杜江群一生的爱恋,离开了人世。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她的骨灰一半葬在日本,一半葬入杜江群墓中。
16年
关山万里为烈士寻亲
余发海时常感叹命运的神奇。
如果不是一场重病,他不会踏上这条关山万里为烈士寻亲的苦旅。
2003年1月14日,50岁的赤壁市公安局民警余发海做了肾移植手术。休养一年后,他调到局机关,参与编纂地方史志等工作。
2005年,赤壁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学良将他叫到办公室说:“听说湘鄂赣边有一片墓,你先去考查一下,如果是烈士墓,我们准备就这片墓的保护提交一个提案。”
这年秋天,经过连日多天的查访,余发海终于找到了这片墓地。“墓地荆棘丛生,荒草一人多高,大风拂过,像麦浪一样。荒草起伏间,露出一个个墓碑。”这个场景让余发海深感震撼。
一周后,余发海带着赤壁市政协、民政等部门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等20余人,来到墓地,根据墓碑上依稀可辨的碑文,逐一抄录登记。
“经整理,我们发现这里安葬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142座,来自31个军、37个师、100多个团,籍贯涉及全国24个省份、100多个县市。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53岁,年龄最小的仅18岁。”余发海说。
这些战士为何牺牲,又如何被安葬于此?
余发海开始四处查找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从一本《蒲圻志》中找到了答案。据其记载:1951年6月至1954年12月,驻羊楼洞第67预备医院先后接收6批从抗美援朝战场转移过来的伤病员共3100人,治愈归队2800余人,经医治无效牺牲142人。通过寻访,他还找到了当时为烈士开墓的部分石匠、丧服人员以及医院的工作人员,印证了《蒲圻志》的记载。
2006年,余发海被派驻羊楼洞村扶贫,从此踏上为烈士寻亲的漫漫长路。他先后去过北京、天津、河北、江西、湖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江苏、山东、辽宁、贵州、陕西以及湖北荆州、荆门等地,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他先后为117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目前,仍有25位烈士因为碑文信息有误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他们的亲人。”余发海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忘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帮助我们继续寻找。
昔日荒芜墓园 今日红色基地
16年,沧海桑田。
看着今日修缮一新的烈士墓园,每每回想起16年前,自己第一次找到这片墓地的情景,余发海内心便多了一丝欣慰。
“在湖北省军地各级的高度重视下,十多年来,我们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对羊楼洞烈士墓群进行了多次整修,墓园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现在它已成为湖北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此祭奠烈士的人数都达数万人。”赤壁市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建平说。
3月24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羊楼洞烈士陵园看到,园区全部进行了平整硬化和绿化,青石板墓碑取代了风化严重的老旧石碑,墓碑上重新铭刻了烈士的姓名、籍贯、牺牲时的年龄等信息,原墓碑则全部移至墓群后方,整齐排列。墓园内,新建了一座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一个纪念馆。
“原第67预备医院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军区独立第四团驻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按照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原中南军区利用省军区部队撤离后留下的营房,改造组建了第7预备野战医院,当年11月改为第67预备医院。完成历史使命后,该医院划归地方管理,其旧址现在为羊楼洞小学教学楼。”张建平介绍。
本版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何武涛 肖忠红
本版图片: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