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 冶 刘天嗣 通讯员 蹇艳林
5月8日,来凤县大河镇黑家坝村,投资1000万元的香菇菌棒厂房建设完毕。
复工复产“快进键”按下后,全镇争分夺秒按照计划逐步实施香菇小镇创业计划,把时间抢回来。
化缘“讨”来启动资金
“老黄,我给你说哦,白岩山上有几个香菇大棚,我建议你去看看。我刚看了,有点意思。”2018年6月的一天,大河镇镇长赵军兴冲冲地找到乡党委书记黄祥平。
此时的赵军,跑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却一脸兴奋。小小香菇,为何让镇长如此高兴?
第二天,黄祥平起了个大早,和赵军一起走进香菇大棚,和业主一起算收益:
多久出一季菇?每个月连续出15天。
一斤卖多少钱?销路如何?5元,不愁销路。
大致一算,每个大棚一年可收入5万元,且销路稳定可靠。
产业前景不错,两人又请来华中农业大学专家,考察评估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
结论很快出来,大河镇大多数村都适合发展香菇。
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脱贫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引擎产业。这下黄祥平也不“淡定”了。很快,发展香菇产业的议题上了镇党委班子会,大家算收益、看评估,班子成员心动了。
发展产业,先盘家底。这一盘,个个如同霜打的茄子——蔫了。镇财政账上“空空如也”,而启动资金至少需要280万元。
一个钱字难倒英雄汉。黄祥平一咬牙说,“化缘”去!
第二天一大早,他赶到县委主要领导办公室,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仔仔细细地汇报情况。
可县财政也捉襟见肘:“走,去州里寻求支持。”
于是,他们来到州农业局,争取香菇专项产业资金220万元,解决了启动资金的“大头”。
镇里又捆绑杭州对口帮扶产业资金60万元,总算凑够了“起家”的280万元。
干群聚力战霜雪
下雪了!2019年2月17日夜,鹅毛大雪在来凤境内悄然飘下。
黑家坝有香菇大棚5个,每个大棚有2万多个菌棒,刚刚长出小香菇。这是大河镇生产的第一批香菇。
听到孩子兴奋的叫声,黑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张碧磊心里咯噔:“这么大的雪,莫把大棚压垮哒!”他向香菇基地飞奔而去。
没想到,村纪检委员来了,村主任也来了……没有任何人通知,不少干部群众第一时间赶来了。
雪下得太急,棚顶很快垫起一厘米厚的积雪。若不及时处置,很可能压塌大棚。
“找梯子上棚顶扫雪!”有人建议。干部群众有的拿出家里最长的扫帚,有的搬出家里最长的梯子。
一个大棚长约40米,一边爬上4个人,站在梯子顶端,不停地用扫帚扫雪。时间一长,腿、手冻麻了,只好换人再扫。
有的村民找来长竹竿,跑进大棚,用竹竿顶住棚顶。
妇女孩子们也行动起来,生火烧炭,让轮换下来的人取暖。
同样的场景,出现在栏马山村、黔江洞村……哪里有香菇大棚,哪里就有战斗霜雪干部群众的身影。
直到清晨6点,大雪才停下,黑家坝村路边的积雪已没过脚踝,而海拔高一些的栏马山等地,积雪没过小腿肚。
120个大棚保住了,仅有栏马山的5个大棚塌顶,但被棚下的竹竿撑住了。
危中寻机促发展
截至2019年底,大河镇打造了8个香菇基地,覆盖27个村。年底,大河镇算了一笔账,当年全镇香菇收入超过100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只差一点就回本了!全镇干部群众欣喜。
丰收的高兴劲还没过去,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产业发展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3月18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大河镇一边慎终如始抓疫情防控,一边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库存的菌棒迅速发菇,此时问题出现了:新的菌棒无处购买。
以前,菌棒从宜昌购买,受疫情影响,生产厂家尚未复产。
镇党委班子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加快菌棒厂建设提上日程。
此时的香菇销售情况也给了大家信心:复工复产后第一季出产香菇5万公斤,迅速销售一空,重庆、武汉、恩施等地需求旺盛。
“建立菌棒厂,不仅能抓住产业链上游的主动权,还能对外销售菌棒,增加收益。”赵军说。
目标定下,争分夺秒:镇政府派出专人,蹲点建设工地,督进度、保质量,第一时间解决问题。10天时间,投资1000万元的香菇菌棒厂主体厂房顺利完工,设备正在进驻。
产业链上下游无缝链接,大河镇全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变不利为有利。
蓝图正徐徐展开,向香菇小镇迈步前行。
来源:恩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