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持续捐款 20 多年,有人沿江奔跑数万公里,有人自掏腰包成立江豚保护协会……
为留住“长江微笑天使”,他们在努力奔跑
江豚天生一副“微笑”的表情。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在长江上住着一群“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它们的嘴巴有一定弧度,犹如一张笑脸。它们在长江生活了成千上万年,是长江生态健康的“晴雨表”。然而,近些年,江豚的生存状态恶化,数量下降明显。
为了留住长江“微笑天使”,有人持续捐款20多年,有人沿江奔跑数万公里,还有人自掏腰包成立江豚保护协会……他们的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做法不同,可能互相并不认识,但有着共同的牵挂。
神秘汇款者与他的会友们
“淇淇与爱淇”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汇款单雪片般地飞往江城
1997年,刚成立不久的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收到一笔神秘的汇款。汇款金额不多,10元钱,汇款单留言上写着,希望提供更多“淇淇”的资料,署名“爱淇”。
“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生活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内。它是1980年1月由渔民在洞庭湖捕获的,当时受伤严重。中科院水生所连夜用车把它接到武汉,科研人员为“淇淇”请来外科医生、兽医,一天24小时守候,“淇淇”挺过了劫难。
白鱀豚是我国长江所独有的淡水鲸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当时,白鱀豚仅存不到100头,濒临灭绝。1996年12月,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白鱀豚、江豚等水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
此后,来自“爱淇”的捐款从未间断过,每年基金会的记录中总会有“爱淇”的名字。
3年后的2000年2月,“爱淇”终于露面,他来到武汉看望牵挂已久的“淇淇”。原来,他是来自贵州山区的年轻小伙姜飒。1997年,正在部队服役的姜飒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淇淇”,于是从部队津贴中拿出10元钱捐给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1998年退伍后,他回到家乡贵阳,在一家建筑企业上班,但依然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第一次见到“淇淇”,姜飒很激动,他给“淇淇”带来了一根红带子,祝福“淇淇”健康长寿。他还在白鱀豚馆留言簿上留言:“淇淇平安”。
然而,2002年7月14日,一个星期日的清晨,“淇淇”毫无征兆地沉睡在了池底。研究人员立即下水急救,发现“淇淇”已经没有了生命特征。当时白鱀豚馆的科研人员都哭了,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他曾一度不敢面对“淇淇”曾经生活过的水池。
“爱淇”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很悲伤。但他的捐款未断,并将捐款从每月10元提高到30元。本来为“淇淇”建造的白鱀豚馆也住进了4头江豚。30元钱,刚好是一头江豚一天的伙食费。2020年,“爱淇”再次提高捐款标准,按每月50元,一次性向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捐赠了600元。
“淇淇与爱淇”的故事传遍了世界各地,汇款单雪片般地飞往江城。
因为一条电视新闻,山东济南自来水公司职工景义哲连续向基金会捐款20多年。平时很节俭的他每年捐款都达数百元。他说:“就想为白鱀豚和江豚改善伙食。”
家在上海的残疾人陈婷没有稳定的工作,她从为数不多的残疾人补贴中挤出一部分,寄给从未见过的江豚。她说,自己能力有限,但参与公益义不容辞。
64岁的医院退休职工徐青,20世纪90年代起就带着上幼儿园的儿子来基金会捐款,如今每年带着上小学的孙子来“献爱心”。她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长江大保护,需要一代代传承。”
民营企业家和他的跑友们
“为江豚奔跑”成为新闻热词,在长江沿线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
2013年1月,春寒料峭。黄石东贝集团董事长杨百昌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正在武汉参加省人大会议。休会期间,他在宾馆收看电视,无意中,一期关于江豚面临危机的纪录片深深吸引了他。
节目中说,在长江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鱀豚已经因人类破坏而功能性灭绝,而它唯一的近亲江豚正面临着如它一样的命运。
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杨百昌被深深地触动了。脑海里满满都是儿时的记忆:三五成群的孩子坐在长江岸边,突然,一种头部钝圆、体形流畅,嘴部线条呈现一种憨态可掬“微笑”的动物在江水中翻腾、跳跃。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喊起来“江猪”“这里也有两只江猪”“还有这里”……
那是最美好的记忆。然而,这种景象现在再也寻觅不到了。第二天,杨百昌匆匆来到中科院水生所,找到纪录片里接受采访的专家王丁。
面对杨百昌的来访,王丁觉得有些奇怪:一位生产压缩机的老板怎么想到保护江豚了?出于礼节,他还是带着杨百昌参观白鱀豚馆,并介绍了江豚保护的进展和困难。
杨百昌听闻后表示,愿意长期为保护江豚“做点什么”。于是,王丁就向他引荐了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杨百昌当场承诺,每年组织公司员工为基金会募捐20万元资金。
2014年初,杨百昌找到在黄石的全国人大代表李莉,希望她将保护江豚的呼声带到全国两会上。李莉的建议引起国家部委的重视。2014年10月,原农业部发文将本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江豚,按照一级的保护要求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国家的重视更坚定了杨百昌的信心,但他也认识到,保护江豚更为重要的是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这一次,杨百昌想到了企业一直赞助过的“黄石长跑队”。这群由退休职工为主的长跑爱好者,其中不乏70多岁高龄的爹爹婆婆。虽然没有参与长跑,但同样酷爱运动的杨百昌也由此成为他们的“跑友”。
1943年出生的熊忠武是长跑队的带头人,他听闻杨百昌的心思后,提出组织“为江豚来奔跑”活动,沿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特别是在江豚主要栖息地和常出没江段,通过志愿者接力的方式,动员更多群众为拯救江豚奔走宣传。
2013年11月17日,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长跑队从黄石江滩公园鸣枪出发。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途经长江中游和下游的6个省份、15个城市、7个豚类保护区,行程3800多公里,4000多人自发参与到此次江豚公益长跑活动中。“为江豚奔跑”成为新闻热词,在长江沿线许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
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给杨百昌和他的跑友们许多启发。由熊忠武担任秘书长的黄石长跑协会选出20多名“保护江豚发烧友”,组成“黄石江豚长跑队”。由杨百昌担任顾问,熊忠武担任队长。
接下来的每年夏秋季节,“黄石江豚长跑队”的跑友们都会在宜昌到上海之间的长江城市奋力奔跑。每到一处,大家都会齐唱《江豚之歌》。“生命长江,为江豚奔跑。”激情高昂的歌声回荡在长江岸边。
“这一路跑来,发现很多人关注长江生态、关注江豚,但也看到不少令人痛心的污染行为。”于是,熊忠武给长跑队增加了一项职责——巡江。在不跑步的日子里,他会不定期组织队员巡江。“说是去寻找江豚,其实更多的是去发现排污点。”
巡江队伍越聚越多。杨百昌利用黄石企业家协会主席的身份,将“跑友朋友圈”越做越大。2018年,他带领企业家捐款15万元,将黄石广场路英才学校建成“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开展江豚保护宣传教育。当年5月开始,江豚长跑队的每次巡江活动,都有老师和学生主动报名参加。
如今,在长江黄石至黄梅段,总可以看见一支老中青少组成的巡护队伍,沿着江堤,迎着江风,顺江而下,一边观测江豚活动情况,一边查看是否有非法捕捞行为,并劝阻在江豚活跃区域垂钓的市民。
渔二代与他的船友们
“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
清明过后,一艘挂着“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红旗的旧货船常常出现在长江咸宁段江面上。船头,一名男子正手持望远镜“搜索”江面。
一头不羁的长发、全身黑色的装扮,他叫赵世锦,户籍在嘉鱼县陆溪镇。他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祖辈都过着“一条船就是一个家”的渔民生活,从14岁起就跟随父母四处捕鱼为生,是一位地道的渔民。
“小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长江江豚,因为长得肥胖,所以又叫它江猪。”赵世锦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参与过一次长江科学调查,自己可能像其他渔民一样,在织网、捕鱼、卖鱼的生活中“循环”。
据赵世锦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父亲赵继武偶然机会结识了一名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后协助专家为白鱀豚“淇淇”寻找配偶。“虽然干的还是像捕鱼一样的工作,但在和专家朝夕相处中,父亲意识到保护长江生物的重要性。”
“父亲曾多次跟我讲,我们是生活在长江上的人,跟生活在长江上的江豚一样,他们是我们的同伴,是我们的亲人。”赵世锦说,机缘巧合下,1999年,中科院水生所专家也找到他。他先后协助专家驯养过5头江豚。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和它建立感情,每天给它投鱼。一开始它隔得老远,后来慢慢熟悉我,亲近我,离我越来越近。”赵世锦说,那一次,我真正意识到江豚就是自己的亲人家人,保护好他们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2016年4月30日,得知有江豚在长江潘家湾段搁浅,赵世锦放下碗筷赶紧划着小船赶去救援;2017年2月,得知江豚“康康”受伤,正在芜湖打工的赵世锦立刻自费前往鄱阳湖参与搜救,整整找了6天……几年下来,赵世锦的足迹遍布岳阳、合肥、九江、芜湖等长江沿线城市,也结识了一大批志愿者。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赵世锦想着成立一个江豚保护协会,“网罗”更多的人,共同护卫这一“水中精灵”。2017年8月,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成立,第一批50多名会员清一色都是上岸渔民,他们当中,既有年过六旬的老渔民,也有不少“渔二代”。
举报采砂、打击偷捕、劝阻钓鱼都是得罪人的事。有一次,发现有人在江中采砂,他迅速向有关部门报告,此后他接连接到威胁短信,叫他“出门小心点”。
像这样的威胁,他时常会碰到。“这些都吓不倒我。因为保护江豚、保护长江是对的,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支持我。”赵世锦言语坚定。
“我们应该是最后一代渔民了,是时候为长江做点事了。”50多岁的协会会员蔡光少是赵世锦的“铁杆”,他每月都会在嘉鱼县江段巡江四五次,记录长江江豚的活动轨迹、生活习性,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每年开船的油钱要倒贴1万多元,但是觉得很值得。”
蔡光少告诉记者,渔民上岸后,挣钱并不容易。“加入协会后不仅不赚钱,还要贴钱,还占用了大量时间,一些会员的家人就极力反对。”赵世锦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有时自掏腰包补贴会员油费,争取他们的支持。
经过几年发展,嘉鱼县江豚保护协会已经有了100多名会员,并成立了“长江渔民护豚队”。协会的工作也从观察、记录江豚,转向劝阻、举报非法捕鱼、非法采砂等行为。近年来,协会巡江数百次,配合公安、渔政执法数十次,成为当地长江上一支“响当当的队伍”。
“保护长江江豚,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协会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大。”赵世锦说,目前,协会会员以渔民和志愿者为主,普遍学历不高,大家凭着一腔热情在做。他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以进一步壮大保护长江的合力。(记者徐海波、王自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