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经过两年的保护修缮
昙华林9栋百岁老房子“活”了
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后的瑞典教区旧址建筑群依山就势、格局灵活。
修缮后的夏斗寅公馆。
修缮后的徐源泉公馆。
全长约1.2公里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集聚了自然、古城、宗教、建筑、教育、卫生等多元文化,是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在这里,融合中华传统和西方古典的历史建筑,见证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近期,昙华林核心区二期改造进入尾声,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街区蝶变新生。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3处共9栋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这些历史建筑房龄最短的也有90多年,最长的有130多年。武昌区组织专家、设计师、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修旧如旧,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风貌,延续城市文脉,让百岁老房子焕发新生命。
武汉仅存的北欧建筑群在昙华林
4月22日,记者来到昙华林实地探访。在凤凰山下,穿过一座中式门牌坊,一组北欧风格建筑群次第展开。5栋建筑依山就势而建,格局灵活、环境优雅,这里就是瑞典教区旧址。
沿着石板路走到半山腰,便是瑞典教区旧址主教楼。这是一座三层尖顶砖木结构房屋,楼高16.7米,陡峭的屋顶高达6.7米。拱券门、宝瓶柱、回廊柱、仿石墙、孟莎顶……沿着门前的“之”字形汉白玉台阶拾级而上,典型的北欧风情扑面而来。
进入室内,古色古香的木地板、狭窄的旋转木楼梯,别有一番韵味。房间内,墙角的壁炉修缮一新,炉架雕刻纹饰精美细致,原木吊顶配上别致的灯具,烘托出浓浓的古典风情。据介绍,瑞典教区旧址建成于1890年,是武汉市目前仅存的北欧风格建筑群落。
沿着山路小径向东,矗立着两栋平行布局的平房,这里便是夏斗寅公馆,建于1932年。
坐落在山脚的徐源泉公馆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建于1930年前后。“这栋房子从正面看是一栋法式风格建筑,从后面看又是一栋中式建筑,还有攒尖顶屋面也是中式风格。”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裘维亚介绍道。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二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于2019年3月启动。武汉武昌文化创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家满介绍,目前,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正在进行房屋内部装修装饰施工,这批老房子即将揭开神秘面纱,面向社会公众开放。
拆违建,小心翼翼修补就像“考古”
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垮塌,有的甚至成了危房;有的建筑作为居民住宅长期使用,房屋结构改变较大,违章搭建严重;建筑没有设计图纸留存、缺少历史资料……两年多来,在对这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过程中,有关专家、设计施工人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房屋腾退前,瑞典教区旧址5栋建筑居住着72户居民。“房内外违章搭建非常严重,对房屋破坏较大。”王家满说,这给修缮施工带来不小的难度。拆违建,跟原房屋剥离,鉴别原真性,分析空间格局,还原墙体、门窗结构,一步步下来,就像“考古”。
“这里原来有一面墙,我们在多次勘查比对后确定这是居民后来砌的隔墙,才小心翼翼把它拆掉。”站在主教楼二楼回廊,中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程一多向记者介绍,尽管房龄达130多年,但房屋的轮廓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直到把违章搭建逐一拆除后,宝瓶柱重见天日,房屋原有历史风貌、建筑肌理才露出真容。
门前汉白玉大台阶损毁严重、部分台阶塌陷变形。“施工人员不是把台阶全部挖掉重修,而是把部分塌陷的台阶石先挖出来,根据原地形编号堆放集中管理,先进行基础加固,再还原到建设原址。”王家满说,修复过程中对于建筑缺损部位,不大拆大建、整体更换,主要采取局部修补、挖补的办法,尽量保持原貌。
施工前期,主教楼破败不堪,屋顶局部塌陷,房间内,有的木结构被白蚁蛀蚀,木地板也腐烂了,保护修缮非常紧迫。“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做到物尽其用。”裘维亚说,施工人员主要采取对受损的木头、木地板、木楼梯等进行局部修补和更换,并对木材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处理。
修旧如旧,想方设法再现建筑原貌
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布局和原色调,修旧如旧,确保安全性,保留整体性和原真性,成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贯穿始终的原则。
徐源泉公馆楼顶凉台为混凝土漏花围栏。“我们勘查发现不对劲,从档案馆多方查阅找到了一张建筑资料图,发现原来的楼顶围栏是砖挑花实体砖砌体。”裘维亚说,施工最终采取修复实体围栏的方案,最大化还原了建筑本来面貌。小到房子窗户上的一个风钩,为了保持原样都需要从上海的厂家订做。
为了修复一栋屋面坍塌、墙体歪斜的中式建筑,设计施工人员专门查阅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从中寻找依据,保留了房子的柱顶石、柁、梁、桁、椽等结构,并采用现代注浆技术加固处理受损墙体,成功还原屋顶小青瓦、青砖清水墙的中式建筑风貌。
既要保护修缮,也要激“活”老房子功能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修缮工程既要还原建筑历史风貌,还要激“活”老房子的使用功能。
夏斗寅公馆有一栋房子屋顶全部垮塌,墙体被生长的大树崩开,房屋几乎损毁。为了恢复房屋旧貌,武昌区房管局邀请文保专家现场踏勘,召开技术协调会,多方论证评估,对受损墙体进行拆解,在原址重建房屋主体结构,采用3.8万块原形制的灰砖重砌墙体,保留了建筑原外檐廊和2根爱奥尼克柱。
施工方采用适度的创新技术,对原受损屋面进行改建,采用拉索式张悬梁木屋架,屋顶采取覆盖中空新型玻璃和红瓦屋面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空间通透的视觉效果。这栋房子修复后,未来将用作露天昙华小剧场。
经过修复,徐源泉公馆保留原木窗框,窗户彩色玻璃则更换成了双层中空彩色玻璃,不仅美观,而且具有保温隔热、抗紫外线功能。房屋内,消防、暖通、空调等设施巧妙植入,极大提升了房屋的现代使用功能。
抢救保护历史遗存,
就是挖掘延续城市文脉
在武昌古城,市级优秀历史建筑达26栋。其中,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就占了22栋。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能够留存至今,尤其珍贵。
“昙华林,是历史留给城市的不可多得的一宗文化遗产。”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昙华林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对城市的历史负责,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对于挖掘和延续城市文脉,加快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武昌区政府多次邀请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市规划院等单位的专家,对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保护修缮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专家组建议,要突出昙华林街区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原则,充分体现依山而建的原建筑群整体环境风貌;坚持原真性保护和修旧如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结构、旧构件和材料,尽量采用原建造工艺和同类材料施工,避免修缮后“焕然一新”,保留建筑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可识别性。
“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就是一个‘考古’的过程,需要发挥绣花般的精细功力,看不到修复的痕迹,才是我们追求的效果。”武昌区房管局房屋安全监督站站长周启明说,从目前修缮效果来看,这批优秀历史建筑的修复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在他看来,我们这一代人通过对一座座历史建筑的修缮,为后代回顾历史、传承文脉、展望未来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文/记者谭德磊通讯员吴迪梅晨上官婧
图/记者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