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楠木村,一名村民走在雾气氤氲的茶园小道上。(新华社发)
处暑时节,一场小雨过后,山间升起团团云烟,坐落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镇东北部的楠木村在一片青山白雾中若隐若现,美如画卷。郁郁葱葱的山头上,“国宾茶”的招牌格外醒目。
2018年4月28日,“利川红”成为中印首脑东湖茶叙国事活动用茶之一,让这款红茶一时间声名鹊起。制作这款国宾茶所用的鲜叶正采自楠木村利川红冷后浑茶叶基地。
“过去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山荒坡。”望着眼前的满目翠绿,楠木村党支部书记田云奇回忆道。
楠木村曾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村,四周峭壁耸立,耕地瘠薄,仅靠村民自种粮食根本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从曾经的极贫山村到如今的国宾茶原料产地,田云奇是这山乡巨变的亲历者,也是建设者。
荒山变茶山
楠木村党支部书记田云奇在茶园采春茶。(新华社发)
土生土长在此的田云奇早年外出闯荡,修过摩托,做过生意,自己的日子逐渐富裕之后,他回到家乡,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并于2008年当选楠木村村委会主任,也坚定了带着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决心。
致富之路在哪?利川种茶历史悠久,茶产业链已基本完善,但楠木村过去由于温饱尚未解决且道路不通,茶叶种植并不是支柱产业,村民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道路修通后,在政府支持下,田云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垦荒山,退耕种茶。
然而,起初响应的村民却寥寥无几。
“茶叶卖不掉的话,也不能当饭吃,饿肚子怎么办?”长年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村民们疑虑重重。田云奇明白,村民的担心不无道理。利川虽盛产红茶,但销路长期以低端原料出口为主,价低利薄,运输风险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田云奇找到利川市茶叶局副局长胡家雄,请他指导自己种一些“产量高、卖得好”的茶苗。“结果他把产量最低的品种给了我。”田云奇笑道。
他口中的茶树品种便是“冷后浑”。
胡家雄介绍,“冷后浑”是毛坝镇当地特有的珍稀茶种,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恩施州茶树品种资源普查中被发现,其鲜叶是制作“利川红”最为优质的原料。该品种茶叶制成的红茶,茶汤冷却后,汤色逐渐变浑,加热后又恢复红艳明亮,这便是“冷后浑”得名的由来。出现这种现象代表茶汤内质丰富,鲜爽度高,为公认的优质红茶象征之一。然而,由于该品种产量较低,2000年以前,在当地种植面积很小。为了保住这个珍稀茶种,胡家雄鼓励田云奇尝试种植。
就这样,田云奇买下两万多株“冷后浑”茶苗,满心期待地连同其他品种一共植造了8亩多茶园。然而,结果却让他有点措手不及。
茶山变金山
飞强茶业首席制茶师邱建红在挑选“冷后浑”茶叶。(新华社发)
相较于其他茶叶,“冷后浑”的芽叶肥大厚实,对加工技术要求极高,村民加工的茶叶几乎卖不出去。无奈之下,有些村民甚至将“冷后浑”茶树挖掉。
面对村民们的无奈与失望,田云奇一方面自掏腰包为村民购买肥料和茶苗,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求当地制茶专家的帮助。无独有偶,利川市红茶龙头企业飞强茶业首席制茶师邱建红也一直十分关注“冷后浑”的加工技术难题。
2009年起,邱建红带领公司制茶团队,从“冷后浑”茶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环境开始研究,并采回鲜叶反复加工试验,最终,他发现,村民加工的问题主要出在萎凋这一步。萎凋是制作红茶的关键步骤,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均匀摊放茶叶鲜叶,使之散发水分,茎、叶萎蔫,色泽暗绿,青草气散失。而村民在加工“冷后浑”时,很难使叶片均匀萎凋,大幅影响了茶叶的口感。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邱建红整理了中国传统功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并受到启发,发明了专用萎凋槽,突破了茶叶萎凋不均匀的瓶颈。此后,以“冷后浑”茶叶为原料制作的“利川红”一跃成为高端红茶,备受消费者青睐。
当初无人问津的茶树,如今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田云奇感叹:“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才能真正增收。”如今,楠木村基本户户种茶,茶园面积从前几年的800多亩发展到2500多亩,其中“冷后浑”茶园面积达240亩。
“我们村已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一半的家庭都买了小轿车。”提到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田云奇感慨万千,“过去村里真的太穷了,有些村民不得不以偷盗为生,因为一天不偷可能第二天就吃不上饭。偷还是因为穷,现在,村里家家户户大门都不关了。”
从偷盗猖獗到夜不闭户,楠木村的转变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利川市按照“一业一企”模式,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茶产业扶贫。以飞强茶业为例,2015年来,该企业结对包括楠木村在内的8个贫困村,建设优质茶订单基地5万余亩,精准帮扶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茶产业正成为利川市20万茶农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火了的“利川红”,也带“火”了当地百姓的生活。(赵飘)
来源:北京周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