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灯歌永流传

发布时间: 2019-12-27 19:09:14 来源: 中国利川网

“幺妹儿”扮演者谭琴(左二)

中国利川网讯(全媒记者 颜晓倩)“祝贺呀全家呀,身哪体呀好呀……”冬日的午后,柏杨坝镇利川灯歌传习所内,柏杨农民艺术团正在进行灯歌演出,喜庆热闹的氛围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

灯歌也称灯调,是我国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如土家族)逢年过节举行花灯会或庙会之时,划地为台,载歌载舞的各种民间表演形式。利川灯歌则始于清初,所唱之歌多数为当地传统民歌,所玩之灯主要是彩龙船和车车灯,从初九至十五要沿街沿村,甚至挨家挨户的演唱,历史悠久。

2011年,利川灯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中,有一位耄耋老人一边观看,口中一边念念有词。这位老人,就是利川灯歌湖北省代表性传承人、恩施民间艺术大师全友发。

全友发

父母都是民间艺术爱好者,受家庭影响,全友发8岁就开始拜师学唱灯歌,多年以来,农闲之余一直从事灯歌的演唱活动。

“我唱灯歌都是因为爱好,利川的山民歌我会唱几百首。”全友发是利川灯歌第五代传人,也是《龙船调》原曲《种瓜调》演唱的第一人。

“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年轻时,全友发经常跟着灯歌班子到周边乡镇和村落“唱灯”,给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

年老后,他担任柏杨坝灯歌队伍业余教师,传授徒弟40多人,为对灯歌感兴趣的人讲授灯歌的历史、内容等,还挖掘、搜集、整理了以灯歌为主的多种传统唱本。

“灯歌除了唱,还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能让它消亡了。”全友发老人希望灯歌一代一代地唱下去。

台下,观众看得痴迷,台上,“幺妹儿”轻摇裙摆,唱着喜庆的祝词。“幺妹儿”是灯歌的核心人物,她的扮演者,是今年36岁的谭琴。

生在灯歌之乡,谭琴从小就爱看灯歌演出,幼年时经常从下街撵着灯歌队伍到上街看。本身对灯歌极感兴趣,又被老一辈灯歌艺人的精神所感染,谭琴拜上一代“幺妹儿”陈文菊为师,正式开始学习灯歌演唱和表演。

如今,她是柏杨农民艺术团的成员,演出之余还负责灯歌表演队伍的日常工作。

“灯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下去。同时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更应该守阵创新,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将少数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虽是年轻人,谭琴却自觉身上责任重大。

事实上,由于演唱者少,唱词未整理成文,利川传统灯歌民间仅存50余首,尚在传唱的不足10首,亟待保护。

利川灯歌曲谱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利川灯歌,利川成立了灯歌民族文化研究协会、灯歌普查组和专家组,对散落在民间的灯歌进行摸底、调查、整理并建档建卡;同时结集出版研究利川灯歌的相关成果,并录制各种视听节目,投放市场,扩大利川灯歌的社会影响力、普及率及占有率。

此外,还建立了柏杨坝、汪营、谋道、团堡等6个利川灯歌重点保护镇,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0个试点班子,开展利川灯歌的普及、传承及保护工作,还在相关艺术学校或职业学校内开办以利川灯歌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艺术班,培养创作、演奏、表演、研究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解决目前利川灯歌人才缺乏的问题。

2017年12月,利川灯歌传习所、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柏杨传承基地落户柏杨坝,利川灯歌从此落地生根,有了得以长远发展的场所。这头灯歌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另一头,遗宝宝风情馆中,前来了解灯歌历史的人络绎不绝。

利川灯歌头饰

今年10月才开馆的遗宝宝风情馆,陈列着不少灯歌演出服饰和道具,墙上还张贴着灯歌的历史沿革和文字资料,未来,这所年轻的非遗传承馆将成为灯歌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阵地。

“我们遗宝宝风情馆也正在着手开设生产车间,想邀请一些资深的民间艺人来给我们开展培训,之后开设生产线,让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相融合,出品一些土家族传统绣品,比如灯歌的改良服装、头饰等,推动文旅融合。”柏杨坝文体广电服务中心主任陈秀莉介绍道。

下一步,她将和专业人士合作,把利川灯歌创作成广场舞,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让灯歌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大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