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边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沿边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作出重要贡献,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受自然、历史、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当前沿边地区在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繁荣、人才队伍支撑、设施连通完善、产业承接集聚等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沿边地区要更加主动地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推动政策体系创新,补齐弱项短板,强化产业、人才和平台支撑,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通过深入广西相关城市、口岸、园区及企业调研发现,我国当前沿边开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就进一步深化沿边开放提出以下七项对策措施。
一是树立大沿边和大开放的新理念。沿边地区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扩大开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把沿边地区开放与沿海、沿江、“一带一路”等开放战略统筹起来,务实提升沿边地区的整体优势,在加强区域联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外来投资等方面主动作为。国家、省级、市县、对外开放平台等各个层面建立起相应的协商机制,推动解决沿边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加大沿边省区发展战略和口岸建设规划的协调力度,坚持错位发展。
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对外开放平台。顺应对外开放趋势,统筹打造带动力强、开放度高,既有科学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国家和省级层面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境合作区、边民互市区等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在战略定位、区域布局、建设时序、先行先试等方面加强统筹,推动形成合力。加大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对平台建设给予专项支持。
三是建设系统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建设连接内外的基础设施体系。结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边海联动、铁水联运。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园和临空经济区,强化物流集聚功能,由海陆口岸为起点统一组织班列、班轮集中对外运输。加强大数据支撑,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进行招商引资,以物流业引导制造业落地。重点加强沿边城市、口岸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各功能区之间的设施联通。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实行进口“提前审结”模式,探索并推广凭祥中国—东盟边境国检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两国一检”通关新模式,加快理顺海关管理体制,简化手续办理流程,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四是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沿边发展配套政策。系统比对邻近国家的综合发展条件和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新时代沿边创新发展政策体系,针对不同地区提出各有侧重的配套政策。在土地政策方面,对沿边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予以倾斜支持,在园区土地开发整理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在人才和劳动力政策方面,实施特殊政策支持引进紧缺人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沿边地区工作,支持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在边贸政策方面,放宽边民互市贸易产品来源国,适当放宽边民互市贸易产品原产地证明,进一步提高边民互市进口免税额度,为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创造条件。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灵活采用项目资金、“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竞争性资金分配等方式,支持沿边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地市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在金融政策方面,大力实施跨境金融改革和便民金融服务措施,推进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结构化融资产品等融资形式,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
五是培育更有竞争力的沿边产业。依托沿边地区特殊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利用口岸通道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矿产资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产业;利用当地农业转移人口和外籍务工人员优势,有针对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沿边开放政策和平台优势,有选择地发展高端制造业。
六是构建沿边特色城镇体系。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发挥沿边省区中心城市的支撑作用和口岸城市的通道作用,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城镇、边境口岸等为载体,加强人口和产业集聚,不断提高对外合作能力。支持大型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培育一批特色边贸商贸小镇和边境城市边民互市市场。
七是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着力提高边境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实施精准脱贫、精准扶贫,进一步改善边境地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鼓励边民开展互市贸易,实现脱贫致富与边贸发展双赢。加强扶贫协作对接,引导东部地区企业精准结对帮扶。在推动边境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公司、合作社、互助组,都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边民参加,使更多群众享受边境贸易红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荫凯 刘宏武 张治峰)